变态心理学视角下张爱玲小说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 | 第8-9页 |
| (二)理论流变及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 一、变态理论视角下张爱玲小说人物解析 | 第11-21页 |
| (一)“压抑作用”下人物的心灵解读 | 第11-14页 |
| (二)“力比多”学说观照下的情结书写 | 第14-17页 |
| 1.俄狄浦斯情结 | 第15-16页 |
| 2.厄勒克特拉情结 | 第16-17页 |
| (三)满目苍凉的“性障碍”演绎 | 第17-21页 |
| 1.同性恋 | 第17-18页 |
| 2.恋物症 | 第18-19页 |
| 3.性无知 | 第19-20页 |
| 4.固恋 | 第20-21页 |
| 二、张爱玲塑造变态人物的内在动因 | 第21-31页 |
| (一)张爱玲的生命体验 | 第21-26页 |
| 1.幼时病态环境的浸染 | 第21-22页 |
| 2.童年时代母爱的缺失 | 第22-24页 |
| 3.少年时代家的坍塌 | 第24-26页 |
| (二)张爱玲的人格障碍 | 第26-28页 |
| (三)张爱玲的“精神分析情结” | 第28-31页 |
| 三、张爱玲小说变态书写的现实意义 | 第31-39页 |
| (一)变态心理与文艺创作 | 第31-32页 |
| (二)创作者的自我释放 | 第32-35页 |
| 1.情感的宣泄 | 第33-34页 |
| 2.精力的消耗 | 第34页 |
| 3.快感的获得 | 第34-35页 |
| (三)接受者的泄导升华 | 第35-39页 |
| 1.情感的共鸣 | 第36-37页 |
| 2.心灵的净化 | 第37页 |
| 3.人生的领悟 | 第37-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