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稻种质量的机器视觉无损检测研究

第一章 前言第14-24页
    1.1 选题背景第14-16页
    1.2 机器视觉的适应性第16-19页
        1.2.1 种子检验新技术第16-17页
        1.2.2 机器视觉发展现状第17-18页
        1.2.3 机器视觉技术的基本理论及其适应性第18-19页
    1.3 本文主要内容第19-22页
        1.3.1 研究对象、问题及软件平台第19-20页
        1.3.2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第20-21页
        1.3.3 技术路线第21-22页
    1.4 研究贡献及其局限第22-24页
第二章 文献回述第24-48页
    2.1 水稻种子质量第24-28页
        2.1.1 若干指标第24-26页
            2.1.1.1 种子真实性和品种纯度第24-25页
            2.1.1.2 净度第25页
            2.1.1.3 发芽率第25-26页
            2.1.1.4 含水率第26页
            2.1.1.5 健康状况第26页
        2.1.2 种子纯度形态鉴定方法的适应性第26-27页
        2.1.3 杂交稻种子质量缺陷第27-28页
            2.1.3.1 穗发芽第27-28页
            2.1.3.2 霉变第28页
            2.1.3.3 裂颖第28页
    2.2 机器视觉系统的组成第28-36页
        2.2.1 PC式视觉系统与嵌入式视觉系统第28-30页
        2.2.2 光源第30-31页
        2.2.3 照明方式第31页
        2.2.4 镜头第31-32页
        2.2.5 照度匹配第32-33页
        2.2.6 CCD传感器第33-34页
        2.2.7 图像采集卡第34-35页
        2.2.8 软件模块第35-36页
    2.3 机器视觉在农业物料质量检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第36-48页
        2.3.1 尺寸与形状检测第37-39页
        2.3.2 表面缺陷检测第39-40页
        2.3.3 品种识别与内部质量检测第40-42页
        2.3.4 人工神经网络的引入第42-43页
        2.3.5 国内研究概况第43-44页
        2.3.6 硬件系统第44-48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48-69页
    3.1 供试物料第48页
        3.1.1 供试样品第48页
        3.1.2 分样与保存第48页
    3.2 试验系统第48-52页
        3.2.1 XL-30ESEM环境扫描电镜第48-49页
        3.2.2 FieldSpec~R Pro FR(350-2500nm)光谱仪第49-50页
        3.2.3 标准发芽试验系统第50页
        3.2.4 含水率测定相关设备第50页
        3.2.5 机器视觉试验系统第50-52页
    3.3 基础试验方案第52-55页
        3.3.1 稻种显微特性观察试验方案第52页
        3.3.2 稻种光谱测定试验方案第52页
        3.3.3 稻种发芽试验方案第52-53页
        3.3.4 系统构建与优化试验方案第53-55页
        3.3.5 稻种图像采集试验方案第55页
    3.4 算法和试验方案第55-69页
        3.4.1 图像预处理方法对比选择第55-57页
        3.4.2 特征提取与图像信息库的建立第57-60页
        3.4.3 特征选择第60-61页
        3.4.4 图像识别第61-68页
            3.4.4.1 芽谷检测第62-63页
            3.4.4.2 霉变检测第63-65页
            3.4.4.3 裂颖检测第65页
            3.4.4.4 品种识别第65-68页
        3.4.5 试验验证与稻种图像分析界面第68-69页
第四章 基础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9-91页
    4.1 稻种显微特性观察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9-71页
        4.1.1 裂颖显微观察第69-70页
        4.1.2 芽谷显微观察第70-71页
        4.1.3 霉变显微观察第71页
    4.2 光谱测定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1-75页
        4.2.1 光谱测定试验原始数据第71-72页
        4.2.2 光谱测定试验处理数据第72-73页
        4.2.3 彩色CCD相对响应第73-75页
        4.2.4 光谱测定试验结果分析第75页
    4.3 标准发芽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5-76页
        4.3.1 发芽试验结果第75页
        4.3.2 标准发芽试验结果分析第75-76页
    4.4 硬件系统构建与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6-80页
        4.4.1 硬件系统分析第76-78页
        4.4.2 背景试验结果第78-80页
    4.5 稻种图像采集与图像库管理第80-81页
        4.5.1 稻种图像采集结果与分析第80-81页
        4.5.2 稻种图像库管理第81页
    4.6 图像预处理过程与结果第81-85页
        4.6.1 图像基本预处理第81-83页
        4.6.2 轮廓特征提取预处理第83-84页
        4.6.3 颜色特征提取预处理第84-85页
    4.7 基本特征提取与信息库第85-89页
        4.7.1 轮廓特征提取第85页
        4.7.2 颜色特征提取第85-88页
        4.7.3 图像信息库第88-89页
    4.8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五章 缺陷检测第91-108页
    5.1 芽谷检测第91-95页
        5.1.1 芽谷检测特征分析第91-94页
        5.1.2 芽谷检测线性判别第94-95页
        5.1.3 芽谷检测算法对比第95页
    5.2 霉变检测第95-101页
        5.2.1 正常与霉变两类检测第95-98页
        5.2.2 正常、轻霉和重霉三类检测第98-100页
        5.2.3 霉变检测算法对比第100-101页
    5.3 裂颖检测第101-107页
        5.3.1 哈夫变换预处理第101-104页
        5.3.2 哈夫变换特征提取第104-106页
        5.3.3 裂颖检测第106-107页
        5.3.4 裂颖检测算法分析第107页
    5.4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六章 品种识别第108-127页
    6.1 单特征阈值分类第108-110页
        6.1.1 单特征阈值分类研究对象第108页
        6.1.2 单特征阈值分类特征分析第108-109页
        6.1.3 单特征阈值品种识别第109-110页
    6.2 感知器品种分类第110-113页
        6.2.1 感知器品种分类研究对象第110页
        6.2.2 感知器品种分类特征分析第110-113页
        6.2.3 感知器品种识别第113页
    6.3 带冲量的自适应BP网络品种分类第113-121页
        6.3.1 研究对象第113-114页
        6.3.2 特征分析第114-116页
        6.3.3 网络结构第116-118页
        6.3.4 网络优化第118-120页
        6.3.5 品种识别第120-121页
    6.4 共轭梯度法多品种分类第121-125页
        6.4.1 多品种分类研究对象第121页
        6.4.2 多品种分类特征分析第121-123页
        6.4.3 多品种分类网络结构第123-125页
        6.4.4 多品种分类网络训练第125页
        6.4.5 多品种分类性能测试第125页
    6.5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七章 总结第127-131页
    7.1 基于Matlab平台的稻种图像分析系统第127-128页
    7.2 总结第128-129页
        7.2.1 主要结论第128-129页
        7.2.2 主要创新点第129页
    7.3 展望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实证分析
下一篇:吉林市旅游市场整合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