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小学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1-22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需要多元文化教育来实现 | 第11-12页 |
| 2.校本课程开发是多元文化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 | 第12页 |
| 3.恩施州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 第12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三)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 1.苗族文化 | 第13-14页 |
| 2.校本课程 | 第14页 |
| 3.校本课程开发 | 第14-15页 |
| (四)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 1.关于苗族文化的研究 | 第15-16页 |
| 2.校本课程开发历史脉络的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 3.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 4.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简要研究 | 第19-20页 |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 1.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2.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拟创新点 | 第21-22页 |
| 1.研究重点、难点 | 第21页 |
| 2.研究拟创新点 | 第21-22页 |
| 一、恩施州苗族文化的分布情况及其价值所在 | 第22-27页 |
| (一)恩施州苗族村寨的基本介绍 | 第22-25页 |
| 1.小茅坡营苗寨村 | 第22-23页 |
| 2.官坝苗寨村 | 第23-25页 |
| 3.其它苗寨村的分布 | 第25页 |
| (二)恩施州苗族文化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 | 第25-27页 |
| 1.教育性价值 | 第25-26页 |
| 2.经济性价值 | 第26页 |
| 3.传承性价值 | 第26-27页 |
| 二、恩施州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 第27-30页 |
| (一)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 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7页 |
| 2.泰勒的课程目标模式理论 | 第27页 |
|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7-28页 |
| (二)现实基础 | 第28页 |
| (三)基本原则 | 第28-30页 |
| 1.适应性原则 | 第28-29页 |
| 2.实践性原则 | 第29页 |
| 3.灵活性原则 | 第29-30页 |
| 三、恩施州小学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 第30-35页 |
| (一)对现状进行调查 | 第30-31页 |
| 1.调查的对象 | 第30页 |
| 2.调查的内容 | 第30页 |
| 3.调查的结果 | 第30-31页 |
| (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 第31-35页 |
| 1.课程目标不明确 | 第31-32页 |
| 2.课程开发缺乏主动性 | 第32-33页 |
| 3.课程开发缺乏实践性 | 第33页 |
| 4.课程的实施不尽理想 | 第33-34页 |
| 5.课程评价单一化 | 第34-35页 |
| 四、恩施州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目标 | 第35-37页 |
| (一)知识与技能 | 第35页 |
| 1.丰富多彩的知识目标 | 第35页 |
| 2.熟稔有余的技能目标 | 第35页 |
| (二)过程与方法 | 第35-36页 |
| 1.形式多样的过程目标 | 第35-36页 |
| 2.途径多样的方法目标 | 第36页 |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第36-37页 |
| 1.明确清晰的情感态度目标 | 第36页 |
| 2.坚定不移的价值观目标 | 第36-37页 |
| 五、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 第37-47页 |
| (一)课程组织开发的背景 | 第37页 |
| (二)课程组织开发的人员 | 第37-38页 |
| (三)课程开发的主题确立 | 第38-39页 |
| (四)课程开发的内容 | 第39-47页 |
| 1.关于生活文化的开发 | 第39-42页 |
| 2.关于婚姻家庭及人生礼仪文化的开发 | 第42-43页 |
| 3.关于民间艺术文化的开发 | 第43-44页 |
| 4.关于信仰崇拜文化的开发 | 第44-45页 |
| 5.关于节日文化的开发 | 第45-47页 |
| 六、苗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及评价 | 第47-54页 |
| (一)课程实施 | 第47-51页 |
| 1.课程结构的分类 | 第47-48页 |
| 2.课程实施的方式 | 第48-51页 |
| (二)课程评价 | 第51-54页 |
|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52页 |
| 2.评价过程的系统化 | 第52页 |
|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 第52页 |
| 4.评价结果的客观化 | 第52-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附录 1 | 第58-63页 |
| 附录 2 | 第63-66页 |
| 附录 3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