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1 流感及流感病毒概述 | 第14-15页 |
1.2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特点 | 第15页 |
1.3 流感病毒检测意义 | 第15-16页 |
1.4 流感病毒的检测方法 | 第16-21页 |
1.4.1 传统的病毒分离培养 | 第16页 |
1.4.2 免疫荧光法 | 第16-17页 |
1.4.3 病毒核酸分子检测技术 | 第17-18页 |
1.4.4 新型核酸扩增检测技术 | 第18-21页 |
1.5 HCR核酸扩增技术 | 第21-25页 |
1.5.1 杂交链式反应(HCR) | 第21-22页 |
1.5.2 基于HCR介导的核酸检测方法 | 第22-25页 |
1.6 免疫层析技术 | 第25-26页 |
1.6.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CA | 第25页 |
1.6.2 胶体金试纸条的结构及原理 | 第25-26页 |
1.7 核酸探针技术的优势 | 第26-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2.1.1 核酸探针的筛选与设计 | 第28-29页 |
2.1.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29-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6页 |
2.2.1 HCR反应 | 第30页 |
2.2.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 第30-31页 |
2.2.3 MBs探针检测靶标 | 第31-32页 |
2.2.4 MBs与HCR反应 | 第32页 |
2.2.5 抓取探针与磁珠组装(MMs-CP) | 第32-33页 |
2.2.6 DSN酶切反应 | 第33-34页 |
2.2.7 DSN产物与HCR反应 | 第34页 |
2.2.8 试纸条传感器(LFNAB)制作 | 第34-35页 |
2.2.9 LFNAB检测与定量分析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9页 |
3.1 基于HCR信号放大技术结合试纸条传感器检测流感病毒H1N1 | 第36-42页 |
3.1.1 实验原理 | 第36-37页 |
3.1.2 最佳探针浓度比例 | 第37页 |
3.1.3 最佳缓冲液pH | 第37-38页 |
3.1.4 最佳抓取探针浓度 | 第38-39页 |
3.1.5 检测灵敏度 | 第39-40页 |
3.1.6 检测特异性 | 第40-41页 |
3.1.7 模拟样品检测 | 第41页 |
3.1.8 实际样本检测 | 第41-42页 |
3.2 基于HCR技术结合MBs可视化检测流感病毒H1N1 | 第42-50页 |
3.2.1 实验原理 | 第42-43页 |
3.2.2 MBs探针检测体系最佳比例 | 第43-44页 |
3.2.3 HCR产物鉴定分析 | 第44-45页 |
3.2.4 MBs最佳结构探针 | 第45-46页 |
3.2.5 最佳辅助探针结构 | 第46-47页 |
3.2.6 最佳MBs探针浓度 | 第47-48页 |
3.2.7 检测灵敏度 | 第48-49页 |
3.2.8 检测特异性 | 第49-50页 |
3.2.9 模拟样品检测 | 第50页 |
3.3 基于HCR技术结合DSN酶可视化检测流感病毒H1N1 | 第50-59页 |
3.3.1 实验原理 | 第50-51页 |
3.3.2 DSN酶切产物鉴定 | 第51-52页 |
3.3.3 HCR产物鉴定 | 第52页 |
3.3.4 DSN酶切最佳温度 | 第52-53页 |
3.3.5 DSN酶切最佳时间 | 第53-54页 |
3.3.6 最佳抓取探针浓度 | 第54-55页 |
3.3.7 检测灵敏度 | 第55-56页 |
3.3.8 检测特异性 | 第56-57页 |
3.3.9 模拟样品检测 | 第57页 |
3.3.10 实际样本检测 | 第57-59页 |
4 讨论 | 第59-62页 |
4.1 基于HCR信号放大技术结合试纸条传感器检测流感病毒H1N1 | 第59页 |
4.2 基于HCR技术结合MBs可视化检测流感病毒H1N1 | 第59-60页 |
4.3 基于HCR技术结合DSN酶可视化检测流感病毒H1N1 | 第60-62页 |
5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