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7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4-15页 |
2. 实地考察法 | 第15页 |
(五)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二、妇女参与赵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调查分析 | 第17-33页 |
(一) 赵县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 第17-20页 |
1. 赵县目前乡村旅游模式 | 第17-18页 |
2. 赵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二) 赵县妇女参与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三) 妇女参与乡村旅游调查分析 | 第20-32页 |
1. 妇女从事旅游业优势分析 | 第21页 |
2. 女性参与乡村旅游的形式分析 | 第21-24页 |
3. 赵县妇女参与乡村旅游业模式分析 | 第24-25页 |
4. 变化分析 | 第25-28页 |
5. 营销手段分析 | 第28-29页 |
6. 教育与收入分析 | 第29-30页 |
7. 支持系统分析 | 第30-32页 |
(四) 调查基本结论 | 第32-33页 |
1. 教育背景弱,文化水平低 | 第32页 |
2. 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 | 第32页 |
3. 旅游年收入普遍低下且不平衡 | 第32-33页 |
4. 社会联系少,精神生活不充实 | 第33页 |
5. 营销手段单一被动 | 第33页 |
6. 缺少政府部门的培训与扶持 | 第33页 |
三、对策研究 | 第33-40页 |
(一) 通过设计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让更多的妇女参与旅游发展 | 第33-35页 |
1. “公司+农户”模式 | 第34页 |
2. “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 第34页 |
3. 股份制模式 | 第34页 |
4. “农户+农户”模式 | 第34-35页 |
5. 个体农庄模式 | 第35页 |
(二) 加大对妇女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 | 第35-36页 |
1. 进行政府相关培训 | 第35页 |
2. 进行校园专业培训 | 第35-36页 |
3. 进行以赛促训的工作 | 第36页 |
4. 借助职业教育平台,保证参与旅游妇女专业水平提高 | 第36页 |
(三) 协调旅游供需,保证妇女工作的稳定性 | 第36-37页 |
1. 丰富闲暇时间活动,提升妇女工作稳定性 | 第37页 |
2. 联手经营,抵御风险 | 第37页 |
3. 辐射区域发展,发挥区域旅游联动 | 第37页 |
(四) 借助政策及网络平台,提高妇女收入 | 第37-38页 |
1. 借助政府参与,增加资金支持 | 第38页 |
2. 打造网络平台,提高妇女市场营销能力 | 第38页 |
(五) 扩大妇女交际圈,充实妇女精神生活 | 第38-39页 |
(六) 增加政府就业扶持政策 | 第39-40页 |
1. 开展“乡村旅游万人创(就)业行动” | 第39页 |
2. 开辟乡村旅游创业“绿色通道” | 第39页 |
3. 赵县乡村旅游创业园 | 第39-40页 |
4. 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 | 第40页 |
四、讨论及展望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