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7-3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30-33页 |
1.4.1 创新点 | 第30-31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31-33页 |
第2章 高校法治教育的一般理论概述 | 第33-57页 |
2.1 法治教育的内涵 | 第33-38页 |
2.1.1 法治的涵义 | 第33-36页 |
2.1.2 法治教育的涵义 | 第36-38页 |
2.2 高校法治教育的内涵 | 第38-43页 |
2.2.1 高校法治教育的涵义 | 第38-41页 |
2.2.2 高校法治教育的功能 | 第41-43页 |
2.3 高校法治教育的理论资源 | 第43-57页 |
2.3.1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 第43-47页 |
2.3.2 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 第47-54页 |
2.3.3 西方法治理论 | 第54-57页 |
第3章 中国高校法治教育的历史回溯与实践理路 | 第57-81页 |
3.1 中国高校法治教育的历史追溯 | 第57-68页 |
3.1.1 高校法治教育的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6) | 第57-58页 |
3.1.2 高校法治教育的探索发展时期(1977-1986) | 第58-61页 |
3.1.3 高校法治教育的初步发展时期(1987-2000) | 第61-63页 |
3.1.4 高校法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时期(2001 年至今) | 第63-68页 |
3.2 中国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动因 | 第68-74页 |
3.2.1 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需要 | 第69-70页 |
3.2.2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 第70-71页 |
3.2.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 第71-72页 |
3.2.4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72-74页 |
3.3 中国高校法治教育的实践理路 | 第74-81页 |
3.3.1 以中国国情为依托开展法治教育 | 第74-76页 |
3.3.2 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领教育方向 | 第76-77页 |
3.3.3 以课堂教学为教育主渠道 | 第77-78页 |
3.3.4 以普及法律知识为教育基础 | 第78-81页 |
第4章 中国高校法治教育的成绩与问题 | 第81-107页 |
4.1 高校法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81-87页 |
4.1.1 法治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 第81-84页 |
4.1.2 法治教育地位日益提高 | 第84-86页 |
4.1.3 法治教育研究成果颇丰 | 第86-87页 |
4.2 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87-98页 |
4.2.1 法治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 第87-88页 |
4.2.2 法治教育内容不全面 | 第88-90页 |
4.2.3 法治教育形式单一 | 第90-93页 |
4.2.4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待提高 | 第93-98页 |
4.3 高校法治教育问题的成因反思 | 第98-107页 |
4.3.1 法治教育宏观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99-101页 |
4.3.2 法治教育微观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101-103页 |
4.3.3 法治教育主体的认知程度低 | 第103-104页 |
4.3.4 法治教育客体的认同度低 | 第104-107页 |
第5章 国外法治教育的现状与经验 | 第107-119页 |
5.1 国外法治教育的现实境况 | 第107-115页 |
5.1.1 英国的法治教育 | 第107-109页 |
5.1.2 美国的法治教育 | 第109-111页 |
5.1.3 日本的法治教育 | 第111-112页 |
5.1.4 新加坡的法治教育 | 第112-115页 |
5.2 国外法治教育的经验借鉴 | 第115-119页 |
5.2.1 法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 第115-116页 |
5.2.2 法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 第116-117页 |
5.2.3 注重发挥社会各界的联动作用 | 第117-119页 |
第6章 提高中国高校法治教育效果的路径选择 | 第119-147页 |
6.1 加强高校法治教育主客体建设 | 第119-125页 |
6.1.1 明确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标 | 第119-122页 |
6.1.2 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第122-123页 |
6.1.3 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接受意识 | 第123-125页 |
6.2 优化高校法治教育内容 | 第125-132页 |
6.2.1 以普及法律知识为基础 | 第126-127页 |
6.2.2 以培育法治理念为核心 | 第127-129页 |
6.2.3 以培养法律能力为重点 | 第129-130页 |
6.2.4 以培育法律信仰为目标 | 第130-132页 |
6.3 拓展高校法治教育的渠道 | 第132-136页 |
6.3.1 增加法治教育课程的开设 | 第132-133页 |
6.3.2 改善法治教育教学方法 | 第133-135页 |
6.3.3 加强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 第135-136页 |
6.4 发挥高校法治教育载体的联动作用 | 第136-141页 |
6.4.1 发挥管理载体的作用 | 第136-138页 |
6.4.2 加强网络载体的运用 | 第138-140页 |
6.4.3 关注移动客户端的使用 | 第140-141页 |
6.5 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 第141-147页 |
6.5.1 营造法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141-143页 |
6.5.2 营造法治教育的校园环境 | 第143-144页 |
6.5.3 营造法治教育的家庭环境 | 第144-147页 |
结语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3页 |
附录 | 第163-16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9-171页 |
后记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