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松辽盆地北部基底构造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背景及依据第10-11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1-17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3 存在问题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7-18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18页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第18页
    1.5 研究取得的成果与认识第18-20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0-28页
    2.1 区域地理概况第20页
    2.2 区域构造背景第20-21页
    2.3 区域构造演化过程第21-23页
    2.4 岩浆活动第23-24页
    2.5 区域地层特征第24-28页
第3章 松辽盆地北部基底构造样式第28-39页
    3.1 基底构造解释模型第28-34页
        3.1.1 地震层位标定第28-30页
        3.1.2 构造解释模型第30-34页
    3.2 基底构造样式第34-39页
        3.2.1 叠瓦状逆冲构造样式第34页
        3.2.2 断展褶皱第34-36页
        3.2.3 构造楔第36页
        3.2.4 坡坪构造样式第36页
        3.2.5 滑脱面第36-39页
第4章 松辽盆地北部基底构造展布特征第39-46页
    4.1 基底构造格架第39-43页
    4.2 基底断裂展布规律第43-46页
第5章 松辽盆地北部基底构造演化过程及成因机制第46-54页
    5.1 松辽盆地北部构造演化过程第46-49页
    5.2 松辽盆地北部基底构造模型第49-50页
    5.3 基底形成的动力学环境及成因机制第50-54页
        5.3.1 基底形成的动力学环境第50-52页
        5.3.2 基底形成的成因机制第52-54页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致谢第60-61页
附图第61-72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兴安岭西北部上护林盆地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下一篇:吉林省夹皮沟八家子矿床成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