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小学二年级体育教学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13-1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2.1 理论概述 | 第16-17页 |
2.1.1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2 感觉统合概述 | 第17页 |
2.2 有关感觉统合失调的理论研究 | 第17-22页 |
2.2.1 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及影响 | 第18-19页 |
2.2.2 感觉统合失调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19-21页 |
2.2.3 感觉统合失调的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2.3 感觉统合训练理论 | 第22-24页 |
2.3.1 感觉统合训练的作用 | 第22-23页 |
2.3.2 训练课程的开设现状 | 第23-24页 |
2.4 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育的研究 | 第24-27页 |
2.4.1 小学体育教育课程目标 | 第24-25页 |
2.4.2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 第25-26页 |
2.4.3 感统训练与体育教育的融合 | 第26-27页 |
2.5 个人见解 | 第27-28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8-32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8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28-31页 |
3.2.3 实验法 | 第31页 |
3.2.4 观察法 | 第31页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31页 |
3.2.6 逻辑分析法 | 第31-32页 |
4 实验方案 | 第32-40页 |
4.1 实验研究目的 | 第32页 |
4.2 实验对象 | 第32-33页 |
4.2.1 实验单位介绍 | 第32页 |
4.2.2 实验对象选取 | 第32-33页 |
4.3 实验时间 | 第33-34页 |
4.4 实验假设 | 第34页 |
4.5 实验控制 | 第34-36页 |
4.6 教学内容 | 第36-40页 |
4.6.1 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 第36页 |
4.6.2 教学内容 | 第36-40页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50页 |
5.1 实验后对学生感觉统合失调方面的影响 | 第40-46页 |
5.1.1 两组学生感觉统合失调人数的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5.1.2 实验后学生感觉统合各指标情况分析 | 第41-45页 |
5.1.3 感觉统合训练整体改观情况分析 | 第45-46页 |
5.2 实验后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影响 | 第46-47页 |
5.3 实验后对学生注意力方面的影响 | 第47-48页 |
5.4 个案分析 | 第48-50页 |
5.4.1 个案对象选择 | 第48页 |
5.4.2 个案训练计划及实施 | 第48页 |
5.4.3 个案训练过程 | 第48-49页 |
5.4.4 个案训练的经验总结 | 第49-50页 |
6 感统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实施方案 | 第50-53页 |
6.1 融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50页 |
6.2 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施步骤 | 第50-51页 |
6.2.1 测试学生儿童感觉统合能力 | 第50页 |
6.2.2 制定针对性训练内容 | 第50页 |
6.2.3 重视培训感统训练体育教师 | 第50-51页 |
6.2.4 引导本校学生参与学习 | 第51页 |
6.2.5 提高家长的重视和认知程度 | 第51页 |
6.3 体育课程中实施感统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 第51-53页 |
6.3.1 安全第一原则 | 第51页 |
6.3.2 尊重学生兴趣原则 | 第51-52页 |
6.3.3 全面性发展原则 | 第52页 |
6.3.4 科学性原则 | 第52页 |
6.3.5 多种训练方式相结合原则 | 第52-53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7.1 结论 | 第53-54页 |
7.2 建议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1 | 第58-61页 |
附录 2 | 第61-62页 |
附录 3 | 第62-63页 |
附录 4 | 第63-67页 |
附件 5 | 第67-68页 |
附录 6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