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的试验研究 | 第14-17页 |
1.2.2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的有限元分析 | 第17-18页 |
1.2.3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简化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1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19页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统一简化滞回分析模型的基本理论 | 第21-37页 |
2.1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的滞回性能 | 第21-26页 |
2.1.1 梁柱铰接单层钢板剪力墙的滞回性能 | 第21-24页 |
2.1.2 梁柱刚接单层钢板剪力墙的滞回性能 | 第24-26页 |
2.2 目前已提出的钢板剪力墙的简化模型 | 第26-31页 |
2.2.1 板带模型 | 第26-27页 |
2.2.2 修正的板带模型 | 第27页 |
2.2.3 Elgaaly板带模型 | 第27-28页 |
2.2.4 多角度拉杆模型 | 第28页 |
2.2.5 三拉杆模型 | 第28-29页 |
2.2.6 统一等代模型 | 第29-30页 |
2.2.7 混合杆系模型 | 第30页 |
2.2.8 Ozcelik板带模型 | 第30-31页 |
2.3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的统一简化滞回分析模型 | 第31-34页 |
2.3.1 板带的几何模型 | 第31-32页 |
2.3.2 板带的恢复力模型 | 第32-34页 |
2.4 统一简化滞回分析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34-36页 |
2.4.1 宏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页 |
2.4.2 有限元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单层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统一简化滞回分析模型的静力性能验证 | 第37-66页 |
3.1 梁柱铰接单层钢板剪力墙的有限元模型 | 第37-39页 |
3.1.1 微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1.2 宏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3.2 梁柱铰接单层钢板剪力墙的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39-52页 |
3.2.1 滞回性能 | 第39-41页 |
3.2.2 骨架曲线 | 第41-44页 |
3.2.3 刚度退化 | 第44-47页 |
3.2.4 耗能能力 | 第47-52页 |
3.3 梁柱刚接的单层钢板剪力墙的有限元模型 | 第52-55页 |
3.3.1 微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3.3.2 宏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3-55页 |
3.4 梁柱刚接单层钢板剪力墙的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5-64页 |
3.4.1 滞回性能 | 第55-56页 |
3.4.2 骨架曲线 | 第56-58页 |
3.4.3 刚度退化 | 第58-60页 |
3.4.4 耗能能力 | 第60-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多层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统一简化滞回分析模型的静力性能验证 | 第66-80页 |
4.1 算例设计 | 第66-67页 |
4.1.1 设计概况 | 第66-67页 |
4.1.2 截面设计 | 第67页 |
4.2 多层非加劲钢板剪力墙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7-71页 |
4.2.1 微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8-70页 |
4.2.2 宏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0-71页 |
4.3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71-78页 |
4.3.1 滞回性能 | 第71-73页 |
4.3.2 骨架曲线 | 第73-74页 |
4.3.3 刚度退化 | 第74-76页 |
4.3.4 耗能能力 | 第76-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多层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统一简化滞回分析模型的动力性能验证 | 第80-95页 |
5.1 多层非加劲钢板剪力墙的有限元模型 | 第80-82页 |
5.1.1 楼层质量 | 第80页 |
5.1.2 竖向荷载 | 第80页 |
5.1.3 阻尼的定义 | 第80-81页 |
5.1.4 地震波的选取 | 第81-82页 |
5.2 模态分析结果 | 第82-83页 |
5.3 动力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 第83-94页 |
5.3.1 远场地震波作用下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时程分析结果 | 第83-89页 |
5.3.2 近场速度脉冲地震波作用下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时程分析结果 | 第89-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5页 |
6.2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