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地区沉积黄铁矿形态的氧化还原意义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事件的综述 | 第10-13页 |
1.2.2 G-L界线气候与构造事件 | 第13-14页 |
1.2.3 草莓状黄铁矿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19-23页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研究剖面地点 | 第19页 |
2.2 研究区古地理背景 | 第19-20页 |
2.3 研究区地层特征 | 第20-21页 |
2.4 研究区构造背景 | 第21-23页 |
3 沉积相与相对海平面变化分析 | 第23-35页 |
3.1 岩相分析 | 第23页 |
3.1.1 茅口组岩相 | 第23页 |
3.1.2 孤峰组岩相 | 第23页 |
3.1.3 吴家坪组岩相 | 第23页 |
3.2 沉积相分析 | 第23-30页 |
3.2.1 浅水相特征 | 第23-27页 |
3.2.2 深水相特征 | 第27-30页 |
3.2.3 斜坡相特征 | 第30页 |
3.3 相对海平面变化分析 | 第30-35页 |
4 沉积黄铁矿形态及粒径大小 | 第35-65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4.2 黄铁矿形态 | 第35-36页 |
4.3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小 | 第36-65页 |
4.3.1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频率直方图 | 第36-47页 |
4.3.2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累积曲线 | 第47-60页 |
4.3.3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盒须图 | 第60-65页 |
5 G-L界线海洋氧化还原条件 | 第65-67页 |
5.1 原理 | 第65页 |
5.2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指示水体氧化还原条件 | 第65-67页 |
6 结论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