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凿岩、爆破工程论文

水平层状岩隧道爆破施工成形控制技术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1.1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1.2 依托工程概况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层状围岩隧道成形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钻爆施工隧道成形机理分析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层状围岩隧道隧道成形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4 存在问题第19-2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3.3 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二章 水平层状岩隧道爆破成形影响因素分析第23-42页
    2.1 静载与动载作用下隧道成形比较第23-24页
    2.2 离散元模拟分析第24-29页
        2.2.1 离散元方法基本原理第24-25页
        2.2.2 爆破冲击荷载确定第25-27页
        2.2.3 计算概况第27-29页
    2.3 结构面间距对水平层状岩隧道成形影响研究第29-32页
        2.3.1 隧道成形情况第29-30页
        2.3.2 超挖面积第30-31页
        2.3.3 最大线性超挖量第31-32页
    2.4 结构面结合程度对水平层状岩隧道成形影响研究第32-36页
        2.4.1 隧道成形情况第32-33页
        2.4.2 超挖面积第33-35页
        2.4.3 最大线性超挖量第35-36页
    2.5 岩石坚硬程度对水平层状岩隧道成形影响研究第36-39页
        2.5.1 隧道成形情况第36-37页
        2.5.2 超挖面积第37-39页
        2.5.3 最大线性超挖量第39页
    2.6 工程验证第39-40页
    2.7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水平层状岩隧道爆破成形机理分析第42-68页
    3.1 爆炸应力波的传播特性第42-47页
        3.1.1 爆破应力波随时间变化特征第42-43页
        3.1.2 爆炸应力波的能量传递特征第43-44页
        3.1.3 爆炸应力波的随机性第44页
        3.1.4 爆炸应力波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第44-45页
        3.1.5 爆炸应力波的传播速度第45-46页
        3.1.6 爆炸应力波的透射与反射第46-47页
    3.2 显式动力学求解分析第47-54页
        3.2.1 炸药模型第47-49页
        3.2.2 LS-DYNA算法选择第49-50页
        3.2.3 岩石破坏判据第50-52页
        3.2.4 计算概况第52-54页
    3.3 结构面对爆破成形影响分析第54-60页
        3.3.1 结构面对应力波传播影响分析第54-57页
        3.3.2 结构面对裂纹生成影响分析第57-60页
    3.4 结构面间距对爆破成形影响分析第60-63页
    3.5 结构面结合程度对爆破成形影响分析第63-65页
    3.6 岩石坚硬程度对爆破成形影响分析第65-67页
    3.7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隧道成形爆破控制技术研究第68-85页
    4.1 光面爆破不耦合装药理论分析第68-69页
    4.2 断面不同部位成形差异第69-76页
        4.2.1 应力波不同角度入射结构面第69-71页
        4.2.2 正确性验证第71-73页
        4.2.3 断面不同部位成形分析第73-76页
    4.3 水平层状岩隧道光面爆破参数设计方法第76-80页
        4.3.1 炮孔直径第76页
        4.3.2 不耦合系数第76页
        4.3.3 周边眼单孔装药量第76-77页
        4.3.4 周边眼间距第77-78页
        4.3.5 周边眼炮孔密集系数第78-79页
        4.3.6 周边眼最小抵抗线第79-80页
    4.4 水平层状岩隧道隧道成形辅助工程措施研究第80-83页
        4.4.1 层状岩体地下隧道支护原理第80-81页
        4.4.2 锚杆支护第81-83页
        4.4.3 超前小导管加固第83页
    4.5 工程验证第83-84页
    4.6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结论与展望第85-90页
致谢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LC基因在几种不同大白菜新种质中的表达分析
下一篇:湖北恩施地区沉积黄铁矿形态的氧化还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