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裂状隧道围岩破裂及突水试验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板裂结构岩体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隧道围岩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概述 | 第21-39页 |
2.1 概述 | 第21-22页 |
2.2 相似原理概述 | 第22-25页 |
2.2.1 相似的概念 | 第22-23页 |
2.2.2 相似三定理 | 第23页 |
2.2.3 物理模型的相似条件 | 第23-25页 |
2.3 相似材料配比试验 | 第25-32页 |
2.3.1 工程岩体强度特征 | 第26-27页 |
2.3.2 几何相似的确定 | 第27页 |
2.3.3 围岩相似材料的选择及配比的确定 | 第27-32页 |
2.4 试验装置设计 | 第32-37页 |
2.4.1 试验框架制作与校核 | 第32-34页 |
2.4.2 试验加载系统 | 第34-36页 |
2.4.3 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板裂状隧道围岩试验 | 第39-51页 |
3.1 概述 | 第39-40页 |
3.2 试验方案 | 第40-41页 |
3.2.1 试验研究目的 | 第40页 |
3.2.2 模型设计 | 第40-41页 |
3.3 模型的制作 | 第41-45页 |
3.4 测试及加载方案设计 | 第45-49页 |
3.4.1 应变测试剖面设置 | 第45-46页 |
3.4.2 变形测试设置 | 第46-47页 |
3.4.3 加载方案设计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51-83页 |
4.1 1~ | 第51-58页 |
4.1.1 围岩变形及破裂模式分析 | 第51-54页 |
4.1.2 围岩周边实测应力分析 | 第54-58页 |
4.2 2~ | 第58-63页 |
4.2.1 围岩变形及破裂模式分析 | 第58-60页 |
4.2.2 围岩周边实测应力分析 | 第60-63页 |
4.3 3~ | 第63-70页 |
4.3.1 围岩变形及破裂模式分析 | 第63-66页 |
4.3.2 围岩周边实测应力分析 | 第66-70页 |
4.4 4~ | 第70-75页 |
4.4.1 围岩变形及破裂模式分析 | 第70-73页 |
4.4.2 围岩周边实测应力分析 | 第73-75页 |
4.5 试验破坏模式及应力分布对比 | 第75-81页 |
4.5.1 板裂厚度对围岩失稳破坏的影响 | 第75-79页 |
4.5.2 板间空隙水压对围岩失稳破坏的影响 | 第79-8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板裂状隧道围岩屈曲失稳机理分析 | 第83-89页 |
5.1 概述 | 第83页 |
5.2 基于材料力学的破裂机理研究 | 第83-87页 |
5.3 理论计算数据与模型试验数据对比 | 第87-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2页 |
1 结论 | 第89-90页 |
2 展望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