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3.1 森林旅游 | 第14-15页 |
1.3.2 旅游碳足迹 | 第15-16页 |
1.3.3 森林碳汇 | 第16-17页 |
1.3.4 旅游生态效率 | 第17-18页 |
1.3.5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2-26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2.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23-24页 |
2.3.1 问卷设计 | 第23页 |
2.3.2 研究地点选择 | 第23页 |
2.3.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23-24页 |
2.4. 数据检验 | 第24-26页 |
2.4.1 信度检验 | 第24页 |
2.4.2 效度检验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碳认知的特征分析 | 第26-43页 |
3.1 游客基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 第26-28页 |
3.2 游客碳认知描述性分析 | 第28-30页 |
3.2.1 游客森林旅游碳足迹排放感知的描述性分析 | 第28-29页 |
3.2.2 游客森林旅游能源消费碳减排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第29-30页 |
3.3 游客碳认知的特征群体分析 | 第30-42页 |
3.3.1 游客森林旅游碳足迹排放感知因子分析 | 第31-34页 |
3.3.2 游客森林旅游碳足迹排放感知聚类分析 | 第34-35页 |
3.3.3 游客森林旅游能源消费碳减排意愿因子分析 | 第35-39页 |
3.3.4 游客森林旅游能源消费碳减排意愿聚类分析 | 第39页 |
3.3.5 游客特征类型划分 | 第39-41页 |
3.3.6 游客碳排放特征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碳足迹研究 | 第43-52页 |
4.1 森林旅游碳足迹的模型构建 | 第43-44页 |
4.1.1 森林旅游交通碳足迹 | 第43页 |
4.1.2 森林旅游住宿碳足迹 | 第43-44页 |
4.1.3 森林旅游餐饮碳足迹 | 第44页 |
4.1.4 森林旅游活动碳足迹 | 第44页 |
4.1.5 森林旅游废弃物碳足迹 | 第44页 |
4.2 森林旅游碳足迹模型实证分析 | 第44-48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4-46页 |
4.2.2 森林旅游交通碳足迹测算 | 第46页 |
4.2.3 森林旅游住宿碳足迹测算 | 第46-47页 |
4.2.4 森林旅游餐饮碳足迹测算 | 第47页 |
4.2.5 森林旅游活动碳足迹测算 | 第47页 |
4.2.6 森林旅游垃圾处理碳足迹测算 | 第47-48页 |
4.3 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4.3.1 数据结果 | 第48页 |
4.3.2 森林旅游碳足迹排放量结果描述性分析 | 第48-49页 |
4.3.3 森林旅游碳排放量结果与游客特征的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引入碳汇的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生态效率的测算 | 第52-60页 |
5.1 森林旅游生态效率的模型构建 | 第52-53页 |
5.1.1 旅游生态效率研究 | 第52-53页 |
5.1.2 森林碳汇计算模型 | 第53页 |
5.1.3 引入碳汇的森林旅游生态效率模型构建 | 第53页 |
5.2. 数据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8页 |
5.2.1 数据计算 | 第53-55页 |
5.2.2 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第55-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结论、讨论与建议 | 第60-63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讨论 | 第61-62页 |
6.3 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课题支持与项目来源 | 第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