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背俞穴对失眠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1-18页 |
1.1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11-16页 |
1.1.1 病名由来 | 第11页 |
1.1.2 病因病机 | 第11页 |
1.1.3 失眠的中医治疗 | 第11-16页 |
1.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16-18页 |
1.2.1 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 | 第16页 |
1.2.2 病因病机 | 第16页 |
1.2.3 现代医学治疗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8-25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2.2 研究资料 | 第18-19页 |
2.2.1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2.2.2 诊断标准 | 第18页 |
2.2.3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2.2.4 排除标准 | 第18-19页 |
2.2.5 剔除标准 | 第19页 |
2.2.6 脱落标准 | 第1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3.1 分组方法 | 第19页 |
2.3.2 治疗方法 | 第19页 |
2.3.3 观察指标与记录方法 | 第19-20页 |
2.3.4 疗效标准 | 第20页 |
2.3.5 统计方法 | 第20页 |
2.4 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2.4.1 收集情况 | 第20页 |
2.4.2 基数比较 | 第20-21页 |
2.4.3 疗效比较 | 第21-25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25-27页 |
3.1 背俞穴的选用 | 第25页 |
3.2 直刺背俞穴的可行性 | 第25-26页 |
3.3 温针灸背俞穴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的机理探讨 | 第26页 |
3.4 温针灸背俞穴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有显著疗效 | 第26页 |
3.5 不足与展望 | 第26-27页 |
结语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附录 | 第30-33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