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

三焦气化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2-13页
第一章 三焦气化理论研究综述第13-19页
    第一节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方法第13页
        一、选题依据第13页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第13页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文献综述第13-19页
        一、研究之意义第13-14页
        一、文献综述第14-19页
            (一) 《内经》之前-先秦两汉出土与传世文献第14页
            (二) 三焦气化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4-19页
第二章 三焦气化理论滥觞于先秦第19-36页
    第一节 古人发现三焦的过程第19-35页
        一、"焦"字的由来、本意与其引伸义第19-22页
        二、三焦的前身概念之一"三咎"源出《十问》第22-25页
        三、三焦的前身概念之二"橐籥"来自《引书》第25-32页
            (一) 先秦两汉文献之"橐籥"为鼓风助火之器第25-28页
            (二) 《引书》之"橐龠"观与三焦功能多有类似第28-32页
        四、三焦于医书之外仅见两书第32-33页
        五、三焦与三丹田属不同领域之不同概念可互参,不可互换第33-34页
        六、三焦与三元之关系第34-35页
        七、三焦与三集第35页
    第二节 《内经》以前古人目中的三焦第35-36页
        一、出土文献《十问》与《引书》中的"三咎"、"橐龠"皆指一体系而非单一器官第35-36页
            (一) 《十问》三咎观为"虚"、"广"之后"生神风", "致之口", "枚之    心", "至之五藏", "四辅所贵"第35-36页
            (二) 《引书》橐龠观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闭玄府,启缪门,合五脏,逢(?)九窍,利启台腠理"第36页
第三章 三焦气化理论成形于《内经》第36-101页
    第一节 《内经》第四篇提出"三焦"为六阳府之大,囊括它府第36-38页
    第二节 三焦具府功能,但类器非器第38-40页
    第三节 三焦化生并主持诸气第40-51页
        一、三焦通行元气、真气与谷气第42-44页
        二、《内经》上下两命门相通,为三焦气化理论之一部分,由三焦鼓动第44-47页
        三、三焦气化体现于"受气"与"出气"第47-49页
        四、三焦亦化生并通行人体浊、邪之气第49-51页
    第四节 三焦通行水液,《内经》第八与第七十二篇提出决渎与气化而出第51-93页
        一、三焦何以决渎,"皮肉宛瞧而弱"为三焦体系开阖、盈缩之象第52-53页
        二、三焦形态为其体系动态之象,不宜与其功能分而论之第53页
        三、《内经》之三焦部位宜观其象而不宜细定其位第53-58页
            (一) 三焦形态为一体系而非单一器官,随医学发展其所涵在微观也应增加第54-55页
            (二) 三焦之形态与功能之关系,不宜分而论之第55-58页
        四、部位之三焦为人体化气之场所,论其三而实为一第58-61页
        五、经脉三焦指三焦经,可针刺激发三焦气化,为三焦气化理论有机构成之一第61-62页
        六、三焦气化是《内经》医学理论的深层、高级概念第62-91页
            (一) 《内经》之气化从先秦气论脱胎而出,其气与阴阳为医学初级概念 53第64-74页
            (二) 《内经》之五行、五藏观之由来,其五行、五藏为中级概念第74-79页
            (三) 《内经》之五行、五藏概念形成气、五行五藏阴阳之气之模式第79-91页
        七、三焦气化为医学的深层次、高级概念,未完、有待发现与发展(open end)第91-93页
    八、三焦气化理论以气诊断见《邪气藏府病形》等篇第93-97页
        (一) 三焦气化病理观源自经验,其病机为三焦气化不利第93-95页
        (二) 《内经》三焦气化之诊、疗观为顾本、护原、调气第95-96页
        (三) 三焦气化理论以气诊脉第96-97页
    九、三焦气化理论以调气治证,见《汤液醪礼论篇第十四》、《刺法论》等第97-101页
        (一) 三焦气化之治疗观为调气:"开鬼门、洁净府"、"刺其原"、决渎、出水道第97-98页
        (二) 三焦气化之治疗以枢机调气:针刺气穴阳陵泉、委阳第98-99页
        (三) 三焦气化之治疗观:调气以平为期,可用针、药,亦可并用第99-101页
第四章 三焦气化理论与其它理论的关系第101-142页
    第一节 三焦气化理论与古自然气理论的关系第101-108页
        一、三焦气化理论与元气一元论的关系第101-103页
        二、三焦气化理论与精气的关系第103-106页
        三、三焦气化理论认为六气一气,皆从三焦气化而来第106-108页
    第二节 三焦气化理论与经脉学说的关系见《经别十一》,《经水十二》第108-117页
        一、《内经》之经脉、血脉、气脉概念以气为主,以(三焦)决气为要第108-112页
            (一) 血脉第110页
            (二) 气脉第110-111页
            (三) 经脉第111-112页
        二、《内经》之经脉概念源于十二经水与治水,是人为安排第112-117页
            (一) 《内经》反复论证经脉为什么要人为安排第114-117页
            (二) 《内经》之经脉与五藏六府"内次"、"外别"第117页
    第三节 三焦气化理论与阴阳、五行理论的关系第117-127页
        一、《内经》第五、六、七篇细述阴阳为基础,为三焦气化"能出"铺垫第117-120页
        二、五行概念介入医学理论第120-123页
        三、道家这个时期的五行观第123-126页
        四、《内经》调节五行-五藏-十二经脉之医学模式第126-127页
    第四节 三焦气化理论与气血津液学说的关系第127-128页
    第五节 《内经》确立三焦气化为纲统领五行-五藏阴阳-十二经脉之气第128-131页
    第六节 三焦气化为动力第131-136页
        一、既往之气化动力说第131-133页
        二、三焦气化动力说第133-136页
    第七节 三焦气化不同于哲学气化第136-142页
第五章 三焦气化理论的既往临床应用与前瞻第142-182页
    第一节 认同三焦气化理论者多为医学大家第142-151页
        一、有气无形派(1)《难经》认为三焦有气有名、但无形第143-144页
        二、有气无形派(2)《中藏经》第144-145页
        三、有气无形派(3)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第145页
        四、有气无形派(4)隋、唐以降第145-151页
    第二节 有气无形派之医学贡献在临床诊断、治疗第151-162页
        一、《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是对三焦气化理论从表里方面之发展第151-154页
            (一) 六经辨证由表入里第151-153页
            (二) 六经辨证与圆运动亦受《内经》三焦气化影响第153-154页
        二、《温病条辨》是对三焦气化理论从上下传变方面之发展第154-158页
        三、《读医随笔》之"缓撑旁渗"丰富了三焦气化模式第158-162页
    第三节 有气有形派之医学贡献第162-166页
    第四节 无气有形派之医学贡献在解剖第166-170页
        一、三焦无气有形派第166-170页
        二、无气有形派之医学贡献在解剖第170页
    第五节 三焦气化理论在统调诸科的临床与科研前景第170-182页
        一、调气以治痛证、脑瘫、面神经麻痺、帕金森症、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等神经学科方面的发展前景第171-176页
            (一) 痛证(Pain)第171-172页
            (二) 脑瘫(Cerebral palsy)第172-173页
            (三) 面神经麻痺(贝尔氏麻痹症Bell's Palsy)第173页
            (四) 退行性病变如痴呆,包括海默氏症,血管性痴呆与帕金森症Degenerative disease, dementia, Alzhimer' s, Vascular Dementia,Parkinson' s disease )第173-176页
        二、调气以改善消化、代谢,在消化、水液代谢方面之疾病的研究前景广阔第176-178页
        三、调气以促内、外分泌,防治在内外分泌方面疾病如糖尿、肾脏、高血压、肥胖、抗衰老前景很大第178-182页
结语第182-188页
    一、三焦气化发祥于先秦,"焦"字体现气化第182页
    二、"三咎"与"橐龠"是三焦之前驱概念,与古人练气相关第182页
    三、三焦气化理论在《内经》成形,为当时医学理论之创新第182-186页
    四、三焦气化理论之传承至今有三派第186-187页
    五、三焦气化为《内经》最高、深层次的医学理论第187页
    六、三焦气理论还应继续发展第187页
    七、《内经》显示三焦气化为中医学主纲第187-188页
创新性第188-191页
    一、提出三焦气化理论为中基理论主纲第188页
    二、提出三焦为多器官组合之体系,而非单一器官第188页
    三、依认同三焦气化与否三分《内经》以降之医家,分析各派对医学发展之贡献第188-189页
    四、笔者提出三焦气化亦化生浊邪之气,三焦鼓动为《内经》医学人体气化之动力第189-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202页
附录第202-203页
致谢第203页

论文共2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车载自组织网时间同步硬件实现
下一篇:智能交通监控中的视频处理方法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