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5-25页 |
一、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及流行病学的认识 | 第15-20页 |
(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第15-17页 |
(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 | 第17-20页 |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现状及展望 | 第20-21页 |
三、祖国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1-22页 |
(一) 古代医家的研究 | 第21页 |
(二) 现代医家的研究 | 第21-22页 |
四、中医体质学说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一) 体质的概念与分型 | 第22页 |
(二) 体质与疾病 | 第22-23页 |
(三) 女性体质特点与妇科疾病的关系 | 第23页 |
(四) 体质学说的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5-40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一) 研究对象来源 | 第25页 |
(二) 病例诊断标准 | 第25-2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一) 调查内容 | 第26页 |
(二) 中医体质分型标准 | 第26-28页 |
(三) 统计学处理 | 第28-29页 |
三、资料分析 | 第29-40页 |
(一) 中医体质分析 | 第29-30页 |
1. 两组间中医体质分布类型的比较 | 第29页 |
2. 内异症好发体质与其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二) 两组间资料比较 | 第30-37页 |
1. 年龄 | 第30页 |
2. 身高、体重指数 | 第30-31页 |
3. 文化程度 | 第31页 |
4. 劳动性质和收入情况 | 第31-32页 |
5. 家族史 | 第32页 |
6. 痛经情况 | 第32页 |
7. 月经情况 | 第32-33页 |
8. 经期不当行为 | 第33页 |
9. 妊娠情况 | 第33-34页 |
10. 流产情况 | 第34页 |
11. 避孕方法 | 第34页 |
12. 手术方式 | 第34-35页 |
13. 生活方式 | 第35-37页 |
(三) 内异症患者一般情况、生活方式等与其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四) 内异症患者一般情况、生活方式等与其好发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48页 |
一、体质与内异症发病相关性的探讨 | 第40-41页 |
(一) 血瘀质与内异症的相关性 | 第40页 |
(二) 阳虚质与内异症的相关性 | 第40-41页 |
二、内异症患者月经婚育、生活方式等因素与好发体质的相关性 | 第41-45页 |
(一) 年龄、体型与内异症体质的分析 | 第41-42页 |
(二) 劳动性质、文化程度与内异症体质的分析 | 第42页 |
(三) 家族史与内异症体质的分析 | 第42页 |
(四) 经带胎产与内异症体质的分析 | 第42-43页 |
1. 月经情况 | 第42-43页 |
2. 妊娠、避孕、妇科手术情况 | 第43页 |
(五) 生活方式与内异症体质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1. 作息时间 | 第43-44页 |
2. 饮食习惯 | 第44页 |
3. 运动情况 | 第44页 |
4. 情志表现 | 第44-45页 |
5. 其他生活习惯 | 第45页 |
三、从中医体质学探讨内异症的防治 | 第45-47页 |
(一) 未病先防 | 第45-46页 |
(二) 既病防变 | 第46页 |
(三) 瘥后防复 | 第46-47页 |
六、不足与展望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