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形成 | 第9-10页 |
1.2.1 临界胶束浓度 | 第9页 |
1.2.2 临界堆积参数 | 第9-10页 |
1.3 刺激响应型表面活性剂胶束的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3.1 光响应表面活性剂 | 第10-11页 |
1.3.2 氧化还原响应型表面活性剂胶束 | 第11-12页 |
1.3.3 温度响应型表面活性剂胶束 | 第12-13页 |
1.3.4 pH响应型表面活性剂胶束 | 第13-15页 |
1.3.5 CO_2响应型表面活性剂胶束 | 第15-16页 |
1.4 油酸钠类表面活性剂胶束的研究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基于PMDPTA-NaOA的表面活性剂胶束研究 | 第19-3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19-20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19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3.0 样品的制备 | 第20页 |
2.3.1 pKa的测定 | 第20页 |
2.3.2 流变性能测试 | 第20页 |
2.3.3 动态光散射(DLS)测试 | 第20-21页 |
2.3.4 低温冷冻透射电镜(Cryo-TEM)测试 | 第21页 |
2.3.5 核磁共振波谱仪测试 | 第21页 |
2.3.6 pH和电导率的测试 | 第2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1-30页 |
2.4.1 PMDPTA-NaOA的相行为的变化 | 第21-22页 |
2.4.2 PMDPTA-NaOA混合溶液中胶束的变化 | 第22-26页 |
2.4.3 PMDPTA-NaOA体系中胶束转变的机理探究 | 第26-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基于BDEA/DEBA-NaOA的表面活性剂胶束研究 | 第31-41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1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31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3.1 样品的制备 | 第31-32页 |
3.3.2 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3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3.4.1 通入CO_2后BDEA-NaOA和DEBA-NaOA的变化 | 第32-33页 |
3.4.2 BDEA-NaOA和DEBA-NaOA的成胶机理的探究 | 第33-37页 |
3.4.3 BDEA-NaOA和DEBA-NaOA的流变性能 | 第37-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基于DMAPA/DEAPA/DBAPA-NaOA的表面活性剂胶束研究 | 第41-58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41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41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4.3.1 样品的制备 | 第41-4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2-57页 |
4.4.1 通入CO_2后DMAPA-NaOA,DEAPA-NaOA,DBAPA-NaOA的变化情况 | 第42-44页 |
4.4.2 第Ⅰ区域 | 第44-45页 |
4.4.3 第Ⅱ区域 | 第45-48页 |
4.4.4 第Ⅲ区域 | 第48-51页 |
4.4.5 第Ⅳ区域 | 第51-53页 |
4.4.6 三种混合溶液中胶束转变的机理 | 第53-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建议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