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禾谷镰刀菌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1.1 小麦赤霉病 | 第11-13页 |
1.1.2 禾谷镰刀菌致病机理 | 第13-14页 |
1.1.3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 第14-15页 |
1.2 磷脂酶D | 第15-17页 |
1.2.1 磷脂酶 | 第15-16页 |
1.2.2 PLD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9-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8页 |
2.1.1 菌株和载体 | 第19页 |
2.1.2 工具酶和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2.1.3 主要培养基配方 | 第20-22页 |
2.1.4 主要溶液和缓冲液配制 | 第22-26页 |
2.1.5 PCR引物 | 第26-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43页 |
2.2.1 禾谷镰刀菌PLD基因家族预测分析 | 第28页 |
2.2.2 禾谷镰刀菌的培养和保存 | 第28页 |
2.2.3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28-29页 |
2.2.4 质粒DNA提取方法 | 第29页 |
2.2.5 PCR过程 | 第29-30页 |
2.2.6 PCR产物纯化和DNA琼脂糖凝胶胶回收 | 第30页 |
2.2.7 禾谷镰刀菌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过程 | 第30-31页 |
2.2.8 原生质体制备和转化 | 第31-32页 |
2.2.9 PCR验证敲除转化子 | 第32页 |
2.2.10 RNA提取与RT-PCR验证敲除转化子 | 第32-34页 |
2.2.10.1 RNA提取 | 第32-33页 |
2.2.10.2 cDNA链合成 | 第33-34页 |
2.2.10.3 RT-PCR验证敲除转化子 | 第34页 |
2.2.11 Southern blot验证敲除转化子 | 第34页 |
2.2.12 禾谷镰刀菌FgPLD1基因回复 | 第34-37页 |
2.2.12.1 基因回复载体构建 | 第34-36页 |
2.2.12.2 基因回复菌株的获得 | 第36-37页 |
2.2.13 禾谷镰刀菌FgPLD基因敲除突变体表型分析 | 第37-43页 |
2.2.13.1 菌落形态观察与生长速度测定 | 第37页 |
2.2.13.2 菌丝末端分支观察 | 第37页 |
2.2.13.3 气生菌丝高度测定 | 第37页 |
2.2.13.4 无性生殖测定 | 第37-38页 |
2.2.13.5 有性生殖表型测定 | 第38-39页 |
2.2.13.6 致病性测定 | 第39-40页 |
2.2.13.7 DON毒素产量测定 | 第40-41页 |
2.2.13.8 产毒基因表达量测定 | 第41-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60页 |
3.1 禾谷镰刀菌FgPLD结构和进化树分析 | 第43-45页 |
3.2 禾谷镰刀菌FgPLD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 第45-49页 |
3.2.1 敲除载体构建结果 | 第45-46页 |
3.2.2 敲除突变体验证 | 第46-49页 |
3.2.2.1 PCR验证 | 第46-47页 |
3.2.2.2 Southern blot验证 | 第47-48页 |
3.2.2.3 RT-PCR验证 | 第48-49页 |
3.3 禾谷镰刀菌FgPLD1回复菌株的获得 | 第49-50页 |
3.3.1 回复载体构建和转化结果 | 第49页 |
3.3.2 回复菌株的验证 | 第49-50页 |
3.4 FgPLD调控菌落形态和菌落生长速度 | 第50-52页 |
3.5 FgPLD调控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 | 第52-54页 |
3.6 FgPLD调控有性生殖 | 第54-55页 |
3.7 FgPLD调控菌株致病性 | 第55-56页 |
3.8 FgPLD调控TRI基因表达和DON毒素生物合成 | 第56-57页 |
3.9 FgPLD1中PX结构域的功能分析 | 第57-60页 |
4 讨论 | 第60-63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3-64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