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20页 |
1.1 EMCV的概述 | 第12-13页 |
1.1.1 EMCV的流行病学 | 第12-13页 |
1.2 EMCV的病原学 | 第13-15页 |
1.2.1 EMCV的理化特性 | 第15页 |
1.3 EMCV的主要基因及其产物 | 第15-19页 |
1.3.1 EMCV的主要基因 | 第15-16页 |
1.3.2 EMCV非结构蛋白P2和P3 | 第16-18页 |
1.3.3 5’-TUR的结构和功能 | 第18-19页 |
1.3.4 poly(C)结构域 | 第19页 |
1.3.5 L蛋白 | 第19页 |
1.3.6 3’-UTR的结构和功能 | 第19页 |
1.4 血清学检测技术 | 第19-20页 |
1.5 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3页 |
2.1 样品 | 第20-21页 |
2.1.1 质粒及受体细菌 | 第20-21页 |
2.2 仪器耗材 | 第21-22页 |
2.2.1 仪器 | 第21-22页 |
2.2.2 耗材 | 第22页 |
2.3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4 试剂的配置: | 第23页 |
2.5 SDS-PAGE有关试剂配制 | 第23-24页 |
2.6 蛋白纯化试验相关的试剂配制 | 第24页 |
2.7 间接ELISA试验试剂的配制 | 第24-25页 |
2.8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5-30页 |
2.8.1 提取重组的质粒DNA | 第25-26页 |
2.8.2 酶切鉴定重组的质粒 | 第26-27页 |
2.8.3 阳性克隆序列的测定 | 第27页 |
2.8.4 重组质粒PET-28a-VP1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表达 | 第27页 |
2.8.5 诱导产物的检测 | 第27-29页 |
2.8.5.1 SDS-PAGE检测 | 第27-29页 |
2.8.6 蛋白质的纯化 | 第29-30页 |
2.8.6.1 样品处理 | 第29页 |
2.8.6.2 蛋白纯化 | 第29页 |
2.8.6.3 纯化样品检测 | 第29-30页 |
2.9 间接ELISA试验步骤 | 第30页 |
2.10 ELISA条件的优化 | 第30-33页 |
2.10.1 蛋白包被使用的缓冲液及蛋白包被浓度和封闭液中脱脂奶粉浓度的筛选 | 第30-31页 |
2.10.2 封闭温度、封闭时间和血清稀释倍数的筛选 | 第31页 |
2.10.3 待检血清的孵育时间和孵育温度筛选 | 第31页 |
2.10.4 二抗的最佳稀释浓度的优化 | 第31-32页 |
2.10.5 二抗的最佳孵育时间的优化 | 第32页 |
2.10.6 显色时间的筛选 | 第32页 |
2.10.7 特异性试验 | 第32-33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33-42页 |
3.1 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 第33页 |
3.2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33-34页 |
3.3 VP1蛋白诱导表达SDS-PAGE鉴定结果 | 第34页 |
3.4 纯化蛋白SDS-PAGE鉴定结果 | 第34-35页 |
3.5 ELISA条件的优化 | 第35-39页 |
3.5.1 包被缓冲液、蛋白浓度和封闭液的筛选结果 | 第35-36页 |
3.5.2 封闭液封闭温度、封闭时间和血清稀释倍数的筛选结果 | 第36-37页 |
3.5.3 血清孵育时间和孵育温度的筛选结果 | 第37页 |
3.5.4 二抗稀释倍数的筛选结果 | 第37-38页 |
3.5.5 二抗孵育时间的筛选结果 | 第38页 |
3.5.6 TMB显色时间的筛选结果 | 第38-39页 |
3.5.7 ELISA条件优化的结果 | 第39页 |
3.6 ELISA检测的结果及分析 | 第39-40页 |
3.7 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40-42页 |
4 讨论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