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9-11页 |
1.1.2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设备(车)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设备(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总体设计 | 第15-38页 |
2.1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总体设计 | 第15-17页 |
2.1.1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基本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2.1.2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总体设计内容 | 第16页 |
2.1.3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总体结构组成 | 第16-17页 |
2.2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关键技术及主要参数 | 第17-19页 |
2.2.1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的技术要求 | 第17-18页 |
2.2.2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的关键技术 | 第18-19页 |
2.2.3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主要参数 | 第19页 |
2.3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总体设计计算 | 第19-33页 |
2.3.1 底盘的选型计算 | 第19-22页 |
2.3.2 轴载质量计算 | 第22-23页 |
2.3.3 整车质心位置计算 | 第23-25页 |
2.3.4 整车行驶稳定性计算 | 第25-26页 |
2.3.5 罐体容积计算 | 第26-29页 |
2.3.6 沥青洒布系统计算 | 第29-32页 |
2.3.7 纤维撒布系统计算 | 第32-33页 |
2.4 关键结构设计 | 第33-36页 |
2.4.1 碎石输送和撒布结构设计 | 第33-34页 |
2.4.2 纤维剪切单元结构设计 | 第34-35页 |
2.4.3 沥青洒布系统设计 | 第35-36页 |
2.5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作业流程 | 第36-37页 |
2.6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动力系统设计 | 第38-48页 |
3.1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驱动马达和主液压泵的计算与选型 | 第38-47页 |
3.1.1 沥青泵驱动马达的计算与选型 | 第38-40页 |
3.1.2 导热油泵驱动马达的计算与选型 | 第40页 |
3.1.3 皮带机驱动马达的计算与选型 | 第40-41页 |
3.1.4 碎石撒布滚筒驱动马达的计算与选型 | 第41页 |
3.1.5 纤维剪切驱动马达的计算与选型 | 第41页 |
3.1.6 空压机驱动马达的计算与选型 | 第41-42页 |
3.1.7 螺旋分料驱动马达的计算与选型 | 第42-43页 |
3.1.8 液压系统主液压泵的计算与选型 | 第43-45页 |
3.1.9 辅助发动机功率计算及选型 | 第45-47页 |
3.1.10 上装辅助发动机及液压关键件选型汇总 | 第47页 |
3.2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洒布系统液压驱动系统仿真研究 | 第48-57页 |
4.1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洒布系统液压驱动系统工作原理及仿真分析 | 第48-56页 |
4.1.1 液压系统及沥青泵驱动系统回路分析 | 第48-50页 |
4.1.2 沥青泵驱动系统回路建模 | 第50-51页 |
4.1.3 沥青泵驱动系统回路的动态仿真分析 | 第51-53页 |
4.1.4 变量泵流量对沥青泵驱动系统回路动态性能的影响 | 第53-56页 |
4.1.5 在AMESim下运行液压仿真模型并分析结果 | 第56页 |
4.2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 第57-67页 |
5.1 控制系统的模块组成 | 第57-58页 |
5.2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58-60页 |
5.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60-63页 |
5.3.1 软件控制流程框图 | 第60-62页 |
5.3.2 触摸屏程序设计 | 第62-63页 |
5.4 控制系统功能实现调试与验证 | 第63-65页 |
5.4.1 应用程序离线调试 | 第64-65页 |
5.4.2 现场调试 | 第65页 |
5.5 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纤维同步碎石封层车实验研究 | 第67-74页 |
6.1 实验目的 | 第67页 |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7-72页 |
6.2.1 沥青温升性能实验 | 第67页 |
6.2.2 罐体保温性能实验 | 第67-68页 |
6.2.3 沥青洒布均匀性实验 | 第68-71页 |
6.2.4 沥青洒布量实验 | 第71页 |
6.2.5 纤维撒布实验 | 第71-72页 |
6.3 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页 |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