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项目 | 第3-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1.2 生物炭及其基本特性 | 第20-22页 |
1.3 生物炭在农业中的应用 | 第22-29页 |
1.3.1 生物炭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2 生物炭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24-25页 |
1.3.3 生物炭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25-27页 |
1.3.4 生物炭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27-29页 |
1.4 地膜覆盖在旱地农业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1.4.1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29-30页 |
1.4.2 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30页 |
1.4.3 地膜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30页 |
1.5 目前存在问题 | 第30-31页 |
1.6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6.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33-56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2.2.1 试验地概况 | 第34-35页 |
2.2.2 供试材料 | 第35页 |
2.2.3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2.2.4 土壤样品采集 | 第35-36页 |
2.2.5 土壤样品分析 | 第36页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6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36-52页 |
2.3.1 生物炭表面结构及能谱分析 | 第36-37页 |
2.3.2 生物炭对未施氮肥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7-41页 |
2.3.3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41-47页 |
2.3.4 生物炭对覆膜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47-52页 |
2.4 讨论 | 第52-55页 |
2.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 第56-76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57-61页 |
3.2.1 室内试验 | 第57-58页 |
3.2.1.1 供试土壤和生物炭 | 第57页 |
3.2.1.2 试验设计 | 第57-58页 |
3.2.2 田间试验 | 第58-60页 |
3.2.2.1 试验地概况 | 第58-59页 |
3.2.2.2 供试材料 | 第59页 |
3.2.2.3 试验设计 | 第59页 |
3.2.2.4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59-60页 |
3.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0-61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61-72页 |
3.3.1 室内试验 | 第61-65页 |
3.3.1.1 生物炭对湿润锋运移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1.2 生物炭对土壤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1.3 生物炭对土壤入渗参数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1.4 生物炭对土壤蒸发特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2 田间试验 | 第65-72页 |
3.3.2.1 土壤持水性能参数 | 第65-66页 |
3.3.2.2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第66-68页 |
3.3.2.3 降雨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第68-69页 |
3.3.2.4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 | 第69-72页 |
3.4 讨论 | 第72-75页 |
3.5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生物炭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及分布的影响 | 第76-92页 |
4.1 引言 | 第76-77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77-78页 |
4.2.1 试验地概况 | 第77页 |
4.2.2 供试材料 | 第77页 |
4.2.3 试验设计 | 第77页 |
4.2.4 根系样品采集 | 第77-78页 |
4.2.5 根系样品处理 | 第78页 |
4.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8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78-89页 |
4.3.1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春玉米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 | 第78-79页 |
4.3.2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春玉米根系垂直分布的影响 | 第79-86页 |
4.3.2.1 2012年春玉米根系垂直分布特征 | 第79-82页 |
4.3.2.2 2013年春玉米根系垂直分布特征 | 第82-86页 |
4.3.3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春玉米根直径的影响 | 第86-87页 |
4.3.4 生物炭对覆膜条件下春玉米根系特征的影响 | 第87-89页 |
4.4 讨论 | 第89-91页 |
4.5 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生物炭对旱作春玉米地上部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92-110页 |
5.1 引言 | 第92-93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93-94页 |
5.2.1 试验地概况 | 第93页 |
5.2.2 供试材料 | 第93页 |
5.2.3 试验设计 | 第93页 |
5.2.4 植物样品采集 | 第93页 |
5.2.5 植物样品分析 | 第93页 |
5.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3-94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94-107页 |
5.3.1 未施氮肥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对春玉米地上部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94-97页 |
5.3.1.1 春玉米地上部生长动态 | 第94-95页 |
5.3.1.2 春玉米养分吸收及利用 | 第95-97页 |
5.3.2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春玉米地上部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97-103页 |
5.3.2.1 春玉米地上部生长动态 | 第97-101页 |
5.3.2.2 春玉米养分吸收及利用 | 第101-103页 |
5.3.3 覆膜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对春玉米地上部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5.3.3.1 春玉米地上部生长动态 | 第103-105页 |
5.3.3.2 春玉米养分吸收及利用 | 第105-107页 |
5.4 讨论 | 第107-109页 |
5.5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生物炭对旱作春玉米氮素分配、转运及土壤氮素累积的影响 | 第110-128页 |
6.1 引言 | 第110-111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111-112页 |
6.2.1 试验地概况 | 第111页 |
6.2.2 供试材料 | 第111页 |
6.2.3 试验设计 | 第111页 |
6.2.4 植物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111页 |
6.2.5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111-112页 |
6.2.5.1 室内试验 | 第111-112页 |
6.2.5.2 田间试验 | 第112页 |
6.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12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112-123页 |
6.3.1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春玉米各器官氮浓度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6.3.2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春玉米氮素累积、转运及利用的影响 | 第113-117页 |
6.3.3 生物炭对土壤矿质氮累积的影响 | 第117-123页 |
6.3.3.1 室内淋溶试验 | 第117-118页 |
6.3.3.2 未施氮肥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对土壤矿质氮累积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6.3.3.3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土壤矿质氮累积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6.3.3.4 覆膜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对土壤矿质氮累积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6.4 讨论 | 第123-126页 |
6.5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七章 生物炭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128-144页 |
7.1 引言 | 第128-129页 |
7.2 材料和方法 | 第129页 |
7.2.1 试验地概况 | 第129页 |
7.2.2 供试材料 | 第129页 |
7.2.3 试验设计 | 第129页 |
7.2.4 植物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129页 |
7.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29页 |
7.3 结果分析 | 第129-140页 |
7.3.1 未施氮肥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129-132页 |
7.3.1.1 春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构成 | 第129-130页 |
7.3.1.2 春玉米耗水与水分利用 | 第130-131页 |
7.3.1.3 春玉米籽粒产量与各参数相关分析 | 第131-132页 |
7.3.2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132-137页 |
7.3.2.1 春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构成 | 第132页 |
7.3.2.2 吐丝前后干物质累积与产量的响应 | 第132-134页 |
7.3.2.3 春玉米耗水规律与水分利用 | 第134-135页 |
7.3.2.4 春玉米籽粒产量与各参数相关分析 | 第135-137页 |
7.3.3 覆膜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137-140页 |
7.3.3.1 春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构成 | 第137-138页 |
7.3.3.2 春玉米耗水与水分利用 | 第138-139页 |
7.3.3.3 春玉米籽粒产量与各参数相关分析 | 第139-140页 |
7.4 讨论 | 第140-143页 |
7.5 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第144-148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44-146页 |
8.2 研究特色和创新 | 第146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作者简介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