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7-27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 1.2.1 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 第18-21页 |
| 1.2.2 利益相关者概念及分类研究 | 第21-22页 |
| 1.2.3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 第22-23页 |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3-24页 |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6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1.3.3 创新点 | 第25-26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2章 营运资金和利益相关者相关理论 | 第27-33页 |
| 2.1 营运资金的概念及特征 | 第27-28页 |
| 2.1.1 营运资金的概念 | 第27页 |
| 2.1.2 营运资金的特征 | 第27-28页 |
| 2.2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 | 第28-30页 |
| 2.2.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第28-29页 |
| 2.2.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第29-30页 |
| 2.3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分类 | 第30-32页 |
| 2.3.1 营运资金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第30页 |
| 2.3.2 营运资金的分类 | 第30-3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传统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及其局限性分析 | 第33-37页 |
| 3.1 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 | 第33页 |
| 3.2 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 第33-34页 |
| 3.2.1 营运资金管理的投资策略 | 第33-34页 |
| 3.2.2 营运资金管理的筹资策略 | 第34页 |
| 3.3 传统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指标 | 第34-35页 |
| 3.4 传统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 3.4.1 管理目标过于狭隘 | 第35页 |
| 3.4.2 管理策略缺乏整体性 | 第35-36页 |
| 3.4.3 评价指标不够科学 | 第3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 | 第37-51页 |
| 4.1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第37-39页 |
| 4.1.1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可能性 | 第37-38页 |
| 4.1.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 4.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目标 | 第39-40页 |
| 4.2.1 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 第39页 |
| 4.2.2 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 第39-40页 |
| 4.3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 第40-49页 |
| 4.3.1 基于支持型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 第40-43页 |
| 4.3.2 基于核心型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 第43-48页 |
| 4.3.3 基于公众型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 第48-49页 |
| 4.4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指标 | 第49-50页 |
| 4.4.1 营运资金流动性评价 | 第49-50页 |
| 4.4.2 营运资金盈利能力评价 | 第5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海尔集团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分析 | 第51-67页 |
| 5.1 海尔集团基本情况 | 第51-53页 |
| 5.1.1 海尔集团背景介绍 | 第51-53页 |
| 5.1.2 海尔集团基本财务状况 | 第53页 |
| 5.2 海尔集团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 第53-62页 |
| 5.2.1 海尔集团基于支持型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 第53-56页 |
| 5.2.2 海尔集团基于核心型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 第56-61页 |
| 5.2.3 海尔集团基于公众型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 第61-62页 |
| 5.3 海尔集团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分析 | 第62-66页 |
| 5.3.1 海尔集团营运资金流动性评价 | 第63-65页 |
| 5.3.2 海尔集团营运资金盈利能力评价 | 第65-6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70页 |
| 6.1 总结 | 第67-68页 |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68页 |
| 6.3 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录 | 第73-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详细摘要 | 第8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