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县中心村配电网优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3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曲阳县农村电网现状分析 | 第15-26页 |
2.1 供电区概况 | 第15-17页 |
2.1.1 基本情况 | 第15页 |
2.1.2“十二五”农网建设情况 | 第15-16页 |
2.1.3 行政村户数情况 | 第16页 |
2.1.4 行政村户均用电情况 | 第16页 |
2.1.5 村级电网分类 | 第16-17页 |
2.2 10kV电网现状 | 第17-19页 |
2.2.1 10kV线路情况 | 第17-18页 |
2.2.2 10kV配变情况 | 第18-19页 |
2.3 0.4kV电网现状 | 第19-24页 |
2.3.1 0.4kV电网结构 | 第19页 |
2.3.2 0.4kV电网设备 | 第19-22页 |
2.3.3 0.4kV电网技术经济指标 | 第22-24页 |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5页 |
2.4.1 规划布局不合理 | 第24页 |
2.4.2 设备水平较低 | 第24页 |
2.4.3 供电可靠性较差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中心村配电网优化的相关理论 | 第26-30页 |
3.1 配电网规划模型 | 第26-27页 |
3.1.1 多场景分析模型 | 第26页 |
3.1.2 随机规划模型 | 第26页 |
3.1.3 灰色规划模型 | 第26-27页 |
3.2 配电网规划求解算法 | 第27页 |
3.3 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 第27-29页 |
3.3.1 年均增长率法 | 第27页 |
3.3.2 人均电量法 | 第27-28页 |
3.3.3 弹性系数法 | 第28页 |
3.3.4 回归分析法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曲阳县中心村确定及电力需求预测 | 第30-36页 |
4.1 中心村改造升级及规模确定 | 第30-31页 |
4.1.1 中心村改造升级 | 第30-31页 |
4.1.2 曲阳县中心村规模确定 | 第31页 |
4.2 曲阳县中心村负荷特性分析 | 第31-32页 |
4.2.1 中心村年负荷特性 | 第31页 |
4.2.2 中心村日负荷特性 | 第31-32页 |
4.3 曲阳县中心村用电量和用电负荷预测 | 第32-35页 |
4.3.1 电力需求预测 | 第32-34页 |
4.3.2 利用最大利用小时数校核 | 第34页 |
4.3.3 最终预测结果 | 第34-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曲阳县中心村配电网规划及建设研究 | 第36-51页 |
5.1 规划目标与建设思路 | 第36页 |
5.2 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 第36-41页 |
5.2.1 10kV输电线路 | 第36-38页 |
5.2.2 配电设备 | 第38-39页 |
5.2.3 0.4kV电网 | 第39-41页 |
5.2.4 户表及表箱 | 第41页 |
5.2.5 无功补偿及漏电保护 | 第41页 |
5.3 曲阳县中心村配电网规划方案 | 第41-46页 |
5.3.1 曲阳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第41-42页 |
5.3.2 曲阳县中心村电网现状分析 | 第42-43页 |
5.3.3 曲阳县中心村规划规模 | 第43页 |
5.3.4 曲阳县中心村规划方法 | 第43-44页 |
5.3.5 曲阳县中心村规划成效 | 第44-46页 |
5.4 曲阳县中心村配电网建设需求优化 | 第46-50页 |
5.4.1 曲阳县中心村建设需求评估 | 第46-48页 |
5.4.2 曲阳县中心村建设规模估算 | 第48页 |
5.4.3 曲阳县分村建设时序与规模 | 第48-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中心村配电网规划成效及投资效益分析 | 第51-58页 |
6.1 规划成效分析 | 第51页 |
6.2 投资效益分析 | 第51-57页 |
6.2.1 总体投资估算 | 第51-55页 |
6.2.2 投资优化测算 | 第55-5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