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一、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预期达到的水平和目标 | 第14-15页 |
五、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依法治国与公民意识的关系 | 第16-29页 |
一、依法治国及其涵义 | 第16-18页 |
(一)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 第16页 |
(二)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 | 第16-17页 |
(三)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第17-18页 |
二、公民意识的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一)公民意识 | 第18-20页 |
(二)公民意识培育 | 第20-21页 |
三、依法治国与公民意识的关系 | 第21-23页 |
(一)良好的公民意识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关键 | 第21-22页 |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培育 | 第22-23页 |
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在过程 | 第23-29页 |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内在心理成分 | 第24-25页 |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内在过程 | 第25-27页 |
(三)公民意识内在形成过程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要求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依法治国进程中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29-44页 |
一、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 第29-30页 |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主要方式 | 第30页 |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调查 | 第30-36页 |
(一)调查概述 | 第30-31页 |
(二)调查结果统计 | 第31-36页 |
三、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 | 第36-39页 |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效果不佳 | 第36-37页 |
(二)我国高校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不健全 | 第37-39页 |
四、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成因分析 | 第39-44页 |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 | 第39-40页 |
(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三)高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有所忽视 | 第41-42页 |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在依法治国实践中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 第44-57页 |
一、以法治教育为核心完善高校公民教育体系 | 第44-49页 |
(一)加强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 | 第44-45页 |
(二)健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体系 | 第45-47页 |
(三)丰富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践形式 | 第47-48页 |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评价体系 | 第48-49页 |
二、辩证的对待传统文化思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9-50页 |
(一)在扬弃中吸收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 | 第49-50页 |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第50页 |
三、在依法治国实践中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50-54页 |
(一)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改善政治环境 | 第51-52页 |
(二)加强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改善经济环境 | 第52-53页 |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 | 第53-54页 |
四、大学生自身需重视公民意识的培育 | 第54-55页 |
(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54页 |
(二)认真学习课堂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 第54-55页 |
五、国外经验与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启示 | 第55-57页 |
(一)注重各学龄段培育的层次性和有机衔接性 | 第55页 |
(二)发挥信仰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作用 | 第55-56页 |
(三)通过多方面渠道积极渗透公民意识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A 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调查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6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