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离散元法的掘进机截割头截割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掘进机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截齿截割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离散元法及其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掘进机截割头设计与评价参数研究 | 第18-29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煤岩性质 | 第18-20页 |
2.2.1 煤岩的摩擦系数 | 第18-19页 |
2.2.2 煤岩的强度 | 第19页 |
2.2.3 煤岩的坚固系数 | 第19-20页 |
2.3 安装角度的定义及转换 | 第20-24页 |
2.3.1 截割功能角 | 第20-21页 |
2.3.2 安装工艺角 | 第21-22页 |
2.3.3 截割功能角与安装工艺角之间的关系 | 第22-24页 |
2.4 截齿截割性能评价指标 | 第24-27页 |
2.4.1 截齿受力 | 第24-26页 |
2.4.2 载荷变差系数 | 第26-27页 |
2.4.3 截割比能耗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煤岩物理性质实验 | 第29-35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煤岩试样的压缩实验 | 第29-32页 |
3.2.1 制取煤岩试样 | 第29-30页 |
3.2.2 单轴压缩实验 | 第30-31页 |
3.2.3 实验结果处理 | 第31-32页 |
3.3 压缩实验离散元仿真 | 第32-33页 |
3.3.1 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 第32页 |
3.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掘进机截割过程三维离散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5-41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4.3 离散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6-39页 |
4.3.1 Gambit网格划分 | 第36-37页 |
4.3.2 Fluent颗粒计算 | 第37页 |
4.3.3 EDEM沉积计算 | 第37-39页 |
4.3.4 截割过程参数设置 | 第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掘进机截割过程三维离散元仿真结果分析 | 第41-61页 |
5.1 引言 | 第41页 |
5.2 切削角对截割性能的影响 | 第41-47页 |
5.2.1 球冠段截齿切削角对截割性能的影响 | 第41-43页 |
5.2.2 圆锥段截齿切削角对截割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5.2.3 圆柱段截齿切削角对截割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5.3 旋转角对截割性能的影响 | 第47-54页 |
5.3.1 球冠段截齿旋转角对截割性能的影响 | 第48-50页 |
5.3.2 圆锥段截齿旋转角对截割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5.3.3 圆柱段截齿旋转角对截割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5.4 半锥角对截割性能的影响 | 第54-60页 |
5.4.1 球冠段截齿半锥角对截割性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5.4.2 圆锥段截齿半锥角对截割性能的影响 | 第56-58页 |
5.4.3 圆柱段截齿半锥角对截割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