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灾害及其防治论文--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论文

明清山西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技术

中文摘要第14-18页
ABSTRACT第18-25页
导论第26-46页
    0.1 选题意义第26-28页
    0.2 研究现状第28-41页
    0.3 研究思路第41-42页
    0.4 研究方法第42-44页
    0.5 研究难点第44页
    0.6 创新之处第44-46页
第一章 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统计与计量基础第46-56页
    1.1 山西自然环境特点第46-48页
        1.1.1 地理环境第46-47页
        1.1.2 气候环境第47-48页
    1.2 明清山西行政区划界定第48-50页
        1.2.1 明代山西行政区划的界定第48-49页
        1.2.2 清代山西行政区划的界定第49-50页
    1.3 资料来源和统计方法第50-55页
        1.3.1 资料来源第50页
        1.3.2 统计方法第50-55页
    1.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二章 明清山西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第56-101页
    2.1 旱灾第56-61页
        2.1.1 明代山西旱灾时空分布特征第56-58页
        2.1.2 清代山西旱灾时空分布特征第58-61页
    2.2 涝灾第61-67页
        2.2.1 明代山西涝灾时空分布特征第61-64页
        2.2.2 清代山西涝灾时空分布特征第64-67页
    2.3 雹灾第67-72页
        2.3.1 明代山西雹灾时空分布特征第67-70页
        2.3.2 清代山西雹灾时空分布特征第70-72页
    2.4 蝗灾第72-79页
        2.4.1 明代山西蝗灾时空分布特征第73-75页
        2.4.2 清代山西蝗灾时空分布特征第75-79页
    2.5 霜冻第79-84页
        2.5.1 明代山西霜冻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第79-82页
        2.5.2 清代山西霜冻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第82-84页
    2.6 风灾第84-89页
        2.6.1 明代山西风灾时空分布特征第85-87页
        2.6.2 清代山西风灾时空分布特征第87-89页
    2.7 震灾第89-95页
        2.7.1 明代山西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第90-92页
        2.7.2 清代山西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第92-95页
    2.8 瘟疫第95-100页
        2.8.1 明代山西瘟疫时空分布特征第95-97页
        2.8.2 清代山西瘟疫时空分布特征第97-100页
    2.9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三章 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第101-116页
    3.1 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特点第101-107页
        3.1.1 种类多第101-102页
        3.1.2 频率高第102-103页
        3.1.3 范围广第103-104页
        3.1.4 关联性强第104-106页
        3.1.5 季节特征明显第106-107页
    3.2 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影响第107-114页
        3.2.1 人口锐减第108-109页
        3.2.2 家园毁坏第109-111页
        3.2.3 社会动乱第111页
        3.2.4 道德沦丧第111-113页
        3.2.5 经济萧条第113-114页
    3.3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四章 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原因分析第116-139页
    4.1 自然环境原因第116-123页
        4.1.1 天象异常第116-118页
        4.1.2 气候地理第118-121页
        4.1.3 湖泊消亡第121-123页
    4.2 人类活动原因第123-137页
        4.2.1 毁坏植被第123-127页
        4.2.2 采煤冶铁第127-131页
        4.2.3 政治腐败第131-133页
        4.2.4 种植鸦片第133-134页
        4.2.5 战争影响第134-137页
    4.3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五章 明清山西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第139-191页
    5.1 旱灾防治技术-兴建灌溉工程第139-154页
        5.1.1 引河灌溉第140-146页
        5.1.2 引泉灌溉第146-148页
        5.1.3 凿井以灌第148-151页
        5.1.4 引洪灌溉第151-154页
    5.2 旱灾防治技术-农业技术防旱第154-161页
        5.2.1 抗旱栽培法第154-156页
        5.2.2 抗旱保墒耕作技术第156-158页
        5.2.3 耐旱作物的引进和种植第158-159页
        5.2.4 种子处理防灾第159-161页
    5.3 洪涝灾防治技术第161-173页
        5.3.1 修筑堤坝第162-166页
        5.3.2 古城防洪第166-169页
        5.3.3 分洪滞洪第169-170页
        5.3.4 禁止伐林第170-172页
        5.3.5 柜田防涝第172-173页
    5.4 蝗灾防治技术第173-179页
        5.4.1 挖掘蝗卵第175-176页
        5.4.2 捕杀蝗蝻第176-177页
        5.4.3 灭杀飞蝗第177-179页
    5.5 霜冻灾害防治技术第179-180页
        5.5.1 绳索刮霜第179页
        5.5.2 熏烟去霜第179-180页
        5.5.3 草裹土埋第180页
    5.6 瘟疫防治技术第180-184页
        5.6.1 遣医施药第181-182页
        5.6.2 接种疫苗第182-183页
        5.6.3 临床疗法第183-184页
    5.7 地震防治技术第184-187页
        5.7.1 震前预测第184-186页
        5.7.2 震时躲避第186页
        5.7.3 建筑抗震第186-187页
    5.8 风灾防治技术第187-189页
        5.8.1 农业技术防风第187-188页
        5.8.2 测风器的使用第188-189页
    5.9 本章小结第189-191页
结束语第191-195页
    1. 论文总结第191-192页
    2. 不足之处第192-193页
    3. 研究展望第193-195页
参考文献第195-205页
附录1 明代各类自然灾害年度统计表第205-212页
附录2 清代各类自然灾害年度统计表第212-219页
附录3 明代山西各县自然灾害统计表第219-222页
附录4 清代山西各县自然灾害统计表第222-225页
附录5 明代各朝山西自然灾害统计表第225-226页
附录6 清代各朝山西自然灾害统计表第226-22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27-228页
致谢第228-230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230-232页

论文共2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音速进气道流固耦合振动研究
下一篇:死胎(死产)主要相关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