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速进气道流固耦合振动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进气道弹性设计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进气道变几何弹性设计 | 第16-19页 |
1.2.2 进气道抽吸结构弹性设计 | 第19-22页 |
1.3 跨音速非定常流动激励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1.3.1 自激振荡引起的非定常流动 | 第22-26页 |
1.3.2 燃烧室扰动引起的非定常流动 | 第26-3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2章 进气道非定常流动激励研究 | 第32-66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进气道流动建模 | 第32-36页 |
2.2.1 几何模型及流动控制方程 | 第32-34页 |
2.2.2 数值求解方法 | 第34-36页 |
2.3 进气道稳态流动分析 | 第36-41页 |
2.3.1 湍流模型对稳态流动的影响 | 第36-39页 |
2.3.2 修正入口湍流参数方法 | 第39-41页 |
2.4 进气道自激振荡流动分析 | 第41-55页 |
2.4.1 背压扰动触发加速求解方法 | 第41-43页 |
2.4.2 湍流模型对自激振荡的影响 | 第43-51页 |
2.4.3 入口湍流参数的影响 | 第51-55页 |
2.5 燃烧室压力扰动时进气道流动分析 | 第55-63页 |
2.5.1 受迫振荡求解设置 | 第56页 |
2.5.2 湍流模型对受迫振荡的影响 | 第56-60页 |
2.5.3 出口扰动参数的影响 | 第60-6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3章 进气道壁板非线性振动响应研究 | 第66-93页 |
3.1 引言 | 第66页 |
3.2 进气道结构非线性振动建模 | 第66-72页 |
3.2.1 壁板振动控制方程 | 第66-69页 |
3.2.2 有限元单元类型的影响 | 第69-72页 |
3.3 简谐激励作用下非线性响应分析 | 第72-80页 |
3.3.1 壁板振动幅值非线性跳跃 | 第73-77页 |
3.3.2 非线性幅值跳跃的影响因素 | 第77-80页 |
3.4 行波激励作用下非线性响应分析 | 第80-87页 |
3.4.1 行波激励下壁板响应特点 | 第80-83页 |
3.4.2 非线性幅值跳跃及其影响因素 | 第83-87页 |
3.5 移动激波载荷作用下非线性响应分析 | 第87-9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4章 自适应变时间步长流固耦合算法研究 | 第93-132页 |
4.1 引言 | 第93页 |
4.2 自适应变时间步长流固耦合算法 | 第93-97页 |
4.2.1 分区耦合算法 | 第94-96页 |
4.2.2 自适应变时间步长方法 | 第96-97页 |
4.3 无粘超音速流动壁板颤振算例验证 | 第97-106页 |
4.3.1 几何模型及结果 | 第98-101页 |
4.3.2 流动等效阻尼效应 | 第101-103页 |
4.3.3 自适应变时间步长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4.4 自激振荡流动时进气道振动算例验证 | 第106-113页 |
4.5 背压扰动时进气道振动算例验证 | 第113-129页 |
4.5.1 结构阻尼的影响 | 第114-121页 |
4.5.2 扰动频率及幅值的影响 | 第121-12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9-132页 |
第5章 冲压发动机二元进气道流固耦合作用研究 | 第132-178页 |
5.1 引言 | 第132页 |
5.2 进气道稳态流动及结构模态 | 第132-139页 |
5.2.1 进气道稳态流动 | 第132-139页 |
5.2.2 进气道结构模态 | 第139页 |
5.3 自激振荡时冲压发动机进气道振动 | 第139-155页 |
5.3.1 自激振荡时进气道非定常流动分析 | 第140-146页 |
5.3.2 自激振荡流动时进气道流固耦合分析 | 第146-155页 |
5.4 背压扰动时冲压发动机进气道振动 | 第155-175页 |
5.4.1 背压扰动时进气道非定常流动分析 | 第155-166页 |
5.4.2 背压扰动时进气道流固耦合分析 | 第166-1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75-178页 |
第6章 冲压发动机二元进气道压力脉动试验 | 第178-187页 |
6.1 引言 | 第178页 |
6.2 进气道模型简介 | 第178-179页 |
6.3 压力脉动试验方法及步骤 | 第179-180页 |
6.4 压力脉动数据分析及对比 | 第180-186页 |
6.4.1 超临界工况 | 第181-183页 |
6.4.2 临界工况 | 第183-18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86-187页 |
结论 | 第187-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20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00-202页 |
致谢 | 第202-203页 |
个人简历 | 第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