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2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7-2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9-22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22-2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4-39页 |
1.2.1 动态能力研究现状 | 第24-34页 |
1.2.2 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现状 | 第34-37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37-3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 | 第42-83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42-56页 |
2.1.1 战略一致性理论 | 第42-45页 |
2.1.2 组织生态论 | 第45-47页 |
2.1.3 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 | 第47-48页 |
2.1.4 资源基础观 | 第48-50页 |
2.1.5 动态能力 | 第50-56页 |
2.2 理论建构与假设 | 第56-80页 |
2.2.1 基于环境动态性的制造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56-64页 |
2.2.2 基于制造能力的制造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64-72页 |
2.2.3 基于竞争战略的制造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72-80页 |
2.3 研究前提与整体理论模型 | 第80-81页 |
2.3.1 研究前提 | 第80-81页 |
2.3.2 整体理论模型 | 第8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83-107页 |
3.1 数据收集和样本的选择 | 第83-85页 |
3.1.1 问卷调查 | 第83-84页 |
3.1.2 样本选择 | 第84页 |
3.1.3 数据收集时间 | 第84页 |
3.1.4 数据收集方法 | 第84-85页 |
3.1.5 数据收集结果 | 第85页 |
3.2 研究变量的选择与测量 | 第85-92页 |
3.2.1 动态能力指标的测量 | 第85-87页 |
3.2.2 企业绩效指标的测量 | 第87-88页 |
3.2.3 环境动态性指标的测量 | 第88页 |
3.2.4 制造能力指标的测量 | 第88-90页 |
3.2.5 战略类型指标的测量 | 第90页 |
3.2.6 控制变量指标的测量 | 第90-92页 |
3.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92-93页 |
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93-100页 |
3.4.1 信度检验 | 第93页 |
3.4.2 效度检验 | 第93-100页 |
3.4.3 相关分析检验 | 第100页 |
3.5 实证方法的选择 | 第100-105页 |
3.5.1 多元回归分析 | 第100-103页 |
3.5.2 层次回归分析 | 第103-104页 |
3.5.3 聚类分析 | 第104页 |
3.5.4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104页 |
3.5.5 多群组分析 | 第104-105页 |
3.6 实证研究框架 | 第105-10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4章 基于环境动态性的制造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 | 第107-119页 |
4.1 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4.1.1 动态能力对销售额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4.1.2 动态能力对销售利润率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4.2 环境动态性对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 | 第109-113页 |
4.2.1 环境动态性对动态能力与销售额关系的调节效应 | 第109-111页 |
4.2.2 环境动态性对动态能力与销售利润率关系的调节效应 | 第111-113页 |
4.3 实证结果 | 第113-114页 |
4.4 结果讨论 | 第114-117页 |
4.4.1 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结果讨论 | 第114-116页 |
4.4.2 外部战略一致性下制造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关系的结果讨论 | 第116-117页 |
4.5 管理实践与启示 | 第117-118页 |
4.5.1 增强制造企业构建和实施动态能力的意识 | 第117-118页 |
4.5.2 开拓制造企业在不同环境动态性下提升企业绩效的思路 | 第11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5章 基于制造能力的制造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 | 第119-142页 |
5.1 基于制造能力的动态能力绩效机制 | 第119-134页 |
5.1.1 质量在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 | 第119-122页 |
5.1.2 成本在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 | 第122-125页 |
5.1.3 柔性在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 | 第125-127页 |
5.1.4 交付在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 | 第127-130页 |
5.1.5 创新在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 | 第130-133页 |
5.1.6 事后检验 | 第133-134页 |
5.2 实证结果 | 第134-136页 |
5.3 结果讨论 | 第136-140页 |
5.3.1 内部战略一致性下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的结果讨论 | 第136-139页 |
5.3.2 动态能力双元属性的结果讨论 | 第139-140页 |
5.4 管理实践与启示 | 第140-14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6章 基于竞争战略的制造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 | 第142-158页 |
6.1 基于竞争战略的制造企业分类及其特征 | 第142-144页 |
6.2 不同竞争战略的制造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144-150页 |
6.2.1 区域分散型企业的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 | 第144-146页 |
6.2.2 区域集成型企业的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 | 第146-147页 |
6.2.3 全球自治型企业的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 | 第147-149页 |
6.2.4 全球协同型企业的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 | 第149-150页 |
6.3 不同竞争战略下的制造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路径比较 | 第150-152页 |
6.4 实证结果 | 第152-153页 |
6.5 结果讨论 | 第153-156页 |
6.6 管理实践与启示 | 第156-15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结论 | 第158-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83页 |
附录 | 第183-1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7-189页 |
致谢 | 第189-191页 |
个人简历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