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本文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五味子及其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1.1.1 化学成分 | 第14页 |
1.1.2 药理及临床应用 | 第14-15页 |
1.2 动脉粥样硬化 | 第15-21页 |
1.2.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症状及诊断 | 第16页 |
1.2.2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 第16-17页 |
1.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 第17-19页 |
1.2.4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作用靶点 | 第19-21页 |
1.3 本论文的创新性 | 第21页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21-23页 |
1.4.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页 |
1.4.2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1-22页 |
1.4.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北五味子醇提物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促脂代谢作用 | 第23-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药物及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4页 |
2.1.3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2.2.1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2.2.2 药物的制备 | 第25页 |
2.2.3 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25-26页 |
2.2.4 指标检测 | 第26-30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0-43页 |
2.4.1 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第30-32页 |
2.4.2 对大鼠血清脂质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3 对大鼠血清ALT、AST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4 大鼠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34-37页 |
2.4.5 大鼠主动脉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37-43页 |
2.5 讨论与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北五味子醇提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作用 | 第45-6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3.1.1 药物及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3.1.2 仪器及主要设备 | 第46页 |
3.1.3 实验动物 | 第4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3.2.1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46页 |
3.2.2 药物的制备 | 第46页 |
3.2.3 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46页 |
3.2.4 指标检测 | 第46-49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3.4.1 对大鼠血清MDA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2 对大鼠血清GSH-PX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3 对大鼠血清CAT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4 对大鼠血清SOD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5 对大鼠主动脉Nrf-2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 | 第53-55页 |
3.4.6 对大鼠主动脉HO-1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 | 第55-58页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北五味子醇提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 第60-6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4.1.1 药物及主要试剂 | 第60-61页 |
4.1.2 仪器及主要设备 | 第61页 |
4.1.3 实验动物 | 第6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4.2.1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61页 |
4.2.2 药物的制备 | 第61页 |
4.2.3 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61页 |
4.2.4 指标检测 | 第61-62页 |
4.3 数据分析 | 第62-63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4.4.1 对大鼠血清ox-LDL表达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2 对大鼠血清ET-1表达的影响 | 第64页 |
4.4.3 对大鼠血清TXB2表达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4 对大鼠血清6-keto-PGF1α表达的影响 | 第65-66页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66-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