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对扭转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1 国外的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 1.2.2 国内的研究情况 | 第13-14页 |
| 1.3 各国对结构扭转控制相关设计规定的对比 | 第14-16页 |
| 1.3.1 各国规范对规则性判断的相关设计规定 | 第14-15页 |
| 1.3.2 计算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 1.3.3 构造措施 | 第16页 |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9页 |
| 1.4.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平面不规则结构的扭转效应分析 | 第19-29页 |
| 2.1 结构的扭转破坏机理及变形分析 | 第19-20页 |
| 2.1.1 结构的扭转破坏机理 | 第19页 |
| 2.1.2 结构的扭转变形分析 | 第19-20页 |
| 2.2 结构扭转效应的控制 | 第20-24页 |
| 2.2.1 建筑结构扭转相关因素 | 第20-22页 |
| 2.2.2 建筑结构扭转的控制 | 第22-24页 |
| 2.3 结构扭转计算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 2.4 L型平面不规则结构动力弹塑性补充分析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剪力墙布置对L型框-剪结构扭转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29-41页 |
| 3.1 结构模型的选取与分析方案的确定 | 第29-31页 |
| 3.1.1 结构模型的选取 | 第29-30页 |
| 3.1.2 结构分析方案的确定 | 第30-31页 |
| 3.2 剪力墙布置对结构扭转性能的影响 | 第31-40页 |
| 3.2.1 对周期比的影响分析 | 第32-36页 |
| 3.2.2 对扭转位移比的影响分析 | 第36-38页 |
| 3.2.3 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 第38-40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1/B_(max)值对L型框-剪结构扭转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41-51页 |
| 4.1 结构模型分析方案 | 第41-42页 |
| 4.2 1/B_(max)值对结构扭转性能的影响 | 第42-46页 |
| 4.2.1 对结构周期、刚度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 4.2.2 对结构扭转位移比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43-45页 |
| 4.2.3 对承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 4.3 1/Bmax值对楼板受力的对比分析 | 第46-4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51-73页 |
| 5.1 基于building软件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51-60页 |
| 5.1.1 building动力弹塑性分析基本原理 | 第51页 |
| 5.1.2 计算分析模型的转换与构建 | 第51-55页 |
| 5.1.3 构件模型 | 第55-56页 |
| 5.1.4 纤维材料本构关系 | 第56-58页 |
| 5.1.5 地震波的选择与输入 | 第58-60页 |
| 5.2 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及分析 | 第60-71页 |
| 5.2.1 重力加载分析 | 第60-62页 |
| 5.2.2 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 | 第62-71页 |
| 5.3 动力弹塑性对结构扭转效应的影响分析 | 第71-72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3-75页 |
| 6.1 结论 | 第73页 |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