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一、追根溯源:保护处分制度的基本问题 | 第13-18页 | 
| (一) 保护处分的概念 | 第13-14页 | 
| (二) 保护处分的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 1. 保护者理论和人格权理论的调和 | 第14页 | 
| 2. 教育刑理论的推动 | 第14-15页 | 
| 3. 国家亲权与儿童最佳利益的结合 | 第15-16页 | 
| (三) 保护处分的性质 | 第16-18页 | 
| 1. 保护处分与刑罚 | 第16-17页 | 
| 2. 保护处分与保安处分 | 第17-18页 | 
| 二、他山之石:日本保护处分制度述评 | 第18-25页 | 
| (一) 日本保护处分的适用条件 | 第18-19页 | 
| 1. 非行事实 | 第18-19页 | 
| 2. 需保护性 | 第19页 | 
| (二) 日本保护处分适用对象 | 第19页 | 
| (三) 日本保护处分的类别 | 第19-21页 | 
| 1. 保护观察 | 第19-20页 | 
| 2. 移送儿童自立支援设施或养护设施 | 第20页 | 
| 3. 移送少年院 | 第20-21页 | 
| (四) 日本保护处分的配套机关和专业人员 | 第21-22页 | 
| 1. 非行发现机关 | 第21-22页 | 
| 2. 调查、诊断机关 | 第22页 | 
| 3. 实施保护机关 | 第22页 | 
| (五) 日本保护处分的程序 | 第22-25页 | 
| 三、比较反思:我国少年处置体系的不足与缺陷 | 第25-30页 | 
| (一) 少年保护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保护处分制度缺失 | 第26-27页 | 
| (二) 保护处分制度的配套工作体系不完善 | 第27-28页 | 
| (三) 少年的程序性权利保障不充分 | 第28-30页 | 
| 四、路径选择:少年保护处分制度的构建 | 第30-44页 | 
| (一) 保护处分制度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定位 | 第30-32页 | 
| (二) 保护处分的适用对象 | 第32-33页 | 
| (三) 我国保护处分体系的具体构建 | 第33-44页 | 
| 1. 社区性保护处分 | 第33-37页 | 
| 2. 拘禁性保护处分 | 第37-40页 | 
| 3. 保护处分的一般程序 | 第40页 | 
| 4. 保护处分制度的配套机构与设备体系 | 第40-44页 | 
| 五、结语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