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

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研究--以S学校11位教师的教学为例

论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引言第13-29页
    一、研究缘起第13-18页
        (一) 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关注合作学习第13-14页
        (二) 合作学习的理论:关注合作学习任务第14-15页
        (三) 合作学习的实践:低质量的任务设计第15-16页
        (四) 课堂观察的体验:低质量的合作学习第16-18页
    二、概念辨析与界定第18-19页
        (一) 相关概念辨析第18-19页
        (二) 关键概念界定第19页
    三、研究设计第19-29页
        (一)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第20页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0-29页
第一章 合作学习任务的研究综述第29-50页
    一、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内涵第30-31页
    二、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依据第31-37页
        (一) 一般学习任务的设计依据第31-33页
        (二) 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依据第33-37页
    三、合作学习任务的分类第37-42页
        (一) 从任务设计者的角度出发第37-39页
        (二) 从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出发第39-40页
        (三) 从合作学习任务的难度出发第40-41页
        (四) 从合作学习任务的功能出发第41页
        (五) 从合作学习任务的开放程度出发第41-42页
        (六) 从合作学习任务的时间维度出发第42页
    四、合作学习任务的特征第42-47页
        (一) 优质合作学习任务特征的维度探析第43-46页
        (二) 劣质合作学习任务特征的维度探析第46-47页
    五、合作学习任务的时间第47-50页
        (一) 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契机第47-48页
        (二) 合作学习任务完成的时间第48-50页
第二章 教师对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认知与实践第50-82页
    一、教师对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认知情况第50-59页
        (一) 内涵认知:任务需合作完成且合作形式多样第50-51页
        (二) 价值认知: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第51-53页
        (三) 契机认知:合作学习与否的考量优先于合作任务设计的考量第53-56页
        (四) 依据认知:见解各异但共同关注学情,认识全面但并不深入第56-59页
    二、教师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实践情况第59-82页
        (一) 合作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的一致程度第60-65页
        (二) 合作学习任务与学生情况的关联程度第65-74页
        (三) 合作任务类型与合作形式的匹配程度第74-77页
        (四) 合作任务要求与程序说明的清晰程度第77-82页
第三章 教师合作学习任务设计情况的分析与反思第82-96页
    一、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内涵分析第82-83页
        (一) 内涵理解:追求真实合作,提升合作实效第82页
        (二) 内涵理解理应探求合作任务与常规任务的差异所在第82-83页
    二、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价值分析第83-84页
        (一) 价值理解:聚焦教师教学,淡化学生学习第83-84页
        (二) 价值理解理应寻求教与学的多向互动第84页
    三、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契机分析第84-86页
        (一) 契机理解:局限于课前设计阶段,缺失过程考量第84-85页
        (二) 契机的把握理应贯穿教学全程且关注学生情况第85-86页
    四、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依据分析第86-93页
        (一) 依据理解:认知上各持己见,实践上应用不足第86-87页
        (二) 依据理解理应厘清其价值、类别和关系,关注其具体内容第87-93页
    五、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质量内涵分析第93-96页
        (一) 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实践情况分析第93-94页
        (二) 建构合作学习任务设计质量分析框架第94-96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96-102页
    一、结论部分第96-99页
        (一) 强化目标意识,促使任务类型与合作形式匹配第96页
        (二) 指向儿童与教师的共同发展,构筑互惠共赢的教与学关系第96-97页
        (三) 整合教与学的信息,辨识与创设任务设计契机第97-98页
        (四) 统整科学依据的分析结果,设计优质合作任务第98页
        (五) 践行任务设计的质量评价,提升任务设计质量第98-99页
    二、讨论部分第99-102页
        (一) 研究反思第99-100页
        (二) 研究改进第100-102页
附录第102-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2页
    一、中文书籍第107-108页
    二、中文期刊第108-110页
    三、外文期刊第110-112页
后记第112-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拱支式膜结构风荷载特性及风振响应分析
下一篇:800m巨型网格结构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