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视听交互作用下的乡村声景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7-50页
    1.1 课题背景与来源第17-19页
        1.1.1 新型城镇化导向下乡村环境建设需求第17-18页
        1.1.2 声景感知与景观审美需求第18页
        1.1.3 城乡声环境质量改善需求第18-19页
        1.1.4 课题来源第19页
    1.2 课题目的与意义第19-22页
        1.2.1 课题目的第19-20页
        1.2.2 人文社会意义第20页
        1.2.3 科研理论意义第20-21页
        1.2.4 实践参考意义第21-22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解析第22-34页
        1.3.1 声景第22-26页
        1.3.2 乡村景观第26-29页
        1.3.3 视听感知第29-32页
        1.3.4 相关理论解析第32-34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34-47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34-44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44-46页
        1.4.3 存在的问题第46-47页
    1.5 论文内容与研究方法第47-50页
        1.5.1 研究内容第47-48页
        1.5.2 研究方法第48页
        1.5.3 研究框架第48-50页
第2章 乡村声景研究方法第50-75页
    2.1 视听数据采集与测量第50-53页
        2.1.1 数据采集与测量仪器第50-51页
        2.1.2 内容与方法第51-52页
        2.1.3 时间与地点第52-53页
    2.2 声景现状与声景期待问卷调查第53-62页
        2.2.1 问卷调查一:基于景观类型的乡村声景现状第53-54页
        2.2.2 问卷调查二:基于使用者社会特征的乡村声景现状第54-55页
        2.2.3 问卷调查三:基于视听环境的乡村声景期待第55-56页
        2.2.4 量表选择第56-57页
        2.2.5 样本容量确定第57-59页
        2.2.6 信度与效度检验第59-62页
    2.3 实验室研究第62-73页
        2.3.1 实验一:视听交互作用下的声景评价第63-66页
        2.3.2 实验二:视听交互作用下的视觉景观评价第66-69页
        2.3.3 实验三:视听交互作用下的景观注视第69-70页
        2.3.4 信度与效度检验第70-73页
    2.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3章 乡村声景现状第75-112页
    3.1 声源第75-82页
        3.1.1 交通声第76-77页
        3.1.2 家畜声第77-78页
        3.1.3 机械声第78页
        3.1.4 人语声及其他人为声第78-81页
        3.1.5 自然声第81-82页
    3.2 声场第82-86页
        3.2.1 村庄第82-83页
        3.2.2 镇区第83-86页
    3.3 基于景观类型的声源感知与声舒适第86-100页
        3.3.1 声源感知与声频谱第86-99页
        3.3.2 声舒适第99-100页
    3.4 基于使用者社会特征的声喜好第100-107页
        3.4.1 声喜好第100-101页
        3.4.2 社会人口特征的影响第101-104页
        3.4.3 环境经验的影响第104-105页
        3.4.4 文化背景的影响第105-107页
    3.5 基于视觉景观与声景评价的视听交互作用第107-109页
        3.5.1 景观与声环境评价第107-108页
        3.5.2 景观与声喜好评价第108-109页
    3.6 本章小结第109-112页
第4章 乡村声景期待第112-147页
    4.1 研究对象第112-121页
        4.1.1 研究对象的选取第112-114页
        4.1.2 声环境分析第114-121页
    4.2 基于声喜好的声源期待第121-131页
        4.2.1 声喜好构成第121-123页
        4.2.2 声喜好评价值第123-126页
        4.2.3 主导声源提取第126-127页
        4.2.4 声源期待特征第127-131页
    4.3 基于听觉感知的声环境期待第131-136页
        4.3.1 听觉感知描述第131-133页
        4.3.2 主导感知提取第133页
        4.3.3 声环境期待指标确定第133-136页
    4.4 基于景观喜好的视觉环境期待第136-139页
        4.4.1 景观喜好构成第136-138页
        4.4.2 景观喜好评价值第138-139页
        4.4.3 景观期待的要素构成第139页
    4.5 基于景观因素分析的视听交互作用第139-145页
        4.5.1 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价第140-141页
        4.5.2 视听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第141-143页
        4.5.3 主导因素提取第143-144页
        4.5.4 视听影响因素比较第144-145页
    4.6 本章小结第145-147页
第5章 乡村声景的视听交互作用第147-190页
    5.1 视觉景观要素对声景的影响(实验一)第147-160页
        5.1.1 景观对象要素第147-151页
        5.1.2 视域要素第151-153页
        5.1.3 人物活动要素第153-156页
        5.1.4 景观要素与声源的交互作用第156-157页
        5.1.5 景观要素与声级的交互作用第157页
        5.1.6 景观与声景评价的交互作用第157-160页
    5.2 声源对视觉景观的影响(实验二)第160-171页
        5.2.1 景观审美第163-164页
        5.2.2 景观宁静第164-165页
        5.2.3 景观喜好第165-166页
        5.2.4 声源与景观评价的交互作用第166-167页
        5.2.5 声源与景观注视的交互作用第167-171页
    5.3 景观注视中的视听交互作用(实验三)第171-188页
        5.3.1 声源影响下的眼动差异性第171-173页
        5.3.2 景观类型影响下的眼动差异性第173-174页
        5.3.3 远景-农田-水景-街道-院落景观注视规律第174-184页
        5.3.4 景观要素对眼动注视的综合作用第184-188页
    5.4 本章小结第188-190页
第6章 乡村声景设计策略第190-211页
    6.1 注重声景感知与期待第190-191页
        6.1.1 提高听觉感知设计意识第190-191页
        6.1.2 突出声景期待第191页
    6.2 关注使用者的评价差异第191-195页
        6.2.1 关注村民的个体差异第191-192页
        6.2.2 考量旅游者文化背景第192-193页
        6.2.3 了解跨文化旅游者喜好第193-194页
        6.2.4 认识设计者—使用者的差异第194-195页
    6.3 总体调控与设计声源第195-206页
        6.3.1 防治交通噪声第195-200页
        6.3.2 借用风力与风声第200-201页
        6.3.3 保护动物声第201-202页
        6.3.4 运用水声第202-204页
        6.3.5 体验雨声与雪声第204-205页
        6.3.6 营造活动声氛围第205-206页
    6.4 优化乡村声景视听要素配置第206-210页
        6.4.1 根据景观特征配置声音第206页
        6.4.2 视听要素相配合第206-207页
        6.4.3 侧重设计积极要素第207-210页
    6.5 本章小结第210-211页
结论第211-215页
参考文献第215-227页
附录1 问卷一:基于景观类型的乡村声景现状调查第227-228页
附录2 问卷二:基于使用者社会特征的乡村声景现状调查(I)第228-229页
附录3 问卷二:基于使用者社会特征的乡村声景现状调查(II)第229-231页
附录4 问卷三:基于视听环境的乡村声景期待调查(中)第231-234页
附录5 问卷三:基于视听环境的乡村声景期待调查(英)第234-23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237-239页
致谢第239-240页
个人简历第240页

论文共2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画禅宗审美取向及其现实意义--以牧溪《六柿图》为例
下一篇:抽象绘画对设计思维的影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