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禽白血病病毒研究现状 | 第12-24页 |
1.2.1. 病原学特点 | 第13-14页 |
1.2.2. 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 第14-15页 |
1.2.3. 禽白血病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ALV LTR) | 第15-16页 |
1.2.4. 实验室检测方法 | 第16-21页 |
1.2.5. 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 | 第21-24页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4-34页 |
2.1. 材料 | 第24-25页 |
2.1.1. 毒株来源 | 第2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 方法 | 第25-32页 |
2.2.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 第25-26页 |
2.2.2. 禽白血病病毒的传代培养 | 第26页 |
2.2.3. 禽白血病病毒的RNA提取 | 第26-27页 |
2.2.4. 禽白血病病毒逆转录 | 第27-28页 |
2.2.5. 阳性标准质粒的制备 | 第28-31页 |
2.2.6. 禽白血病病毒荧光定量PCR反应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1页 |
2.2.7. 禽白血病病毒荧光定量PCR敏感性的检测 | 第31页 |
2.2.8. 禽白血病病毒荧光定量PCR特异性的检测 | 第31-32页 |
2.3. 禽白血病病毒荧光定量PCR方法的验证 | 第32-34页 |
2.3.1. ELISA检测 | 第32页 |
2.3.2.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32-34页 |
第3章 禽白血病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4-39页 |
3.1. 禽白血病病毒目的基因的扩增和鉴定 | 第34-35页 |
3.2. 阳性标准品的标准曲线的制作结果 | 第35-36页 |
3.3. 敏感性检测结果 | 第36页 |
3.4. 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36-38页 |
3.5. 讨论 | 第38-39页 |
第4章 禽白血病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验证 | 第39-42页 |
4.1. ELISA检测结果 | 第39-40页 |
4.2. 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第40页 |
4.3. 讨论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