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基于鲁棒优化的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结构设计和技术选择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2页
        1.1.1 我国城市发展面临水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压力第9-10页
        1.1.2 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的发展建设历程第10-11页
        1.1.3 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面临的问题第11-12页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第13-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页
        1.3.3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4 论文结构第15-17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7-34页
    2.1 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第17-21页
        2.1.1 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的特点第17-19页
        2.1.2 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概化第19-20页
        2.1.3 与研究需求的差距分析第20-21页
    2.2 城市水污染控制技术评估和筛选第21-28页
        2.2.1 环境技术模型概述第21-23页
        2.2.2 技术组合原则和方法第23-24页
        2.2.3 技术评估和筛选方法第24-28页
    2.3 不确定性优化模型的研究和进展第28-32页
        2.3.1 不确定性分析概述第28-29页
        2.3.2 不确定性优化模型第29-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3章 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技术数据库构建第34-58页
    3.1 概化原则第34-35页
    3.2 城市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第35-44页
        3.2.1 城市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的特点第36-37页
        3.2.2 城市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的概化第37-44页
    3.3 城市水污染控制技术信息第44-49页
        3.3.1 单元技术第44-46页
        3.3.2 技术性能参数第46页
        3.3.3 技术关联关系第46-49页
    3.4 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技术组合模块(TTSM)第49-56页
        3.4.1 技术链条的组合原则和算法第49-51页
        3.4.2 技术链条的性能计算第51-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4章 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结构设计和技术选择方法第58-93页
    4.1 方法总体框架第58-60页
    4.2 多目标鲁棒优化模型(MOROM)第60-86页
        4.2.1 模型的基本框架第61-63页
        4.2.2 输入变量和模型参数第63-66页
        4.2.3 模型数学表达第66-80页
        4.2.4 模型算法第80-85页
        4.2.5 模型输出第85-86页
    4.3 鲁棒性分析框架(RAF)第86-91页
        4.3.1 多属性评估第86-90页
        4.3.2 系统鲁棒性分析第90-91页
    4.4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5章 标准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的多目标鲁棒优化第93-120页
    5.1 标准城市设计和模型输入第93-98页
        5.1.1 标准城市设计第93-94页
        5.1.2 模型输入和相关参数第94-98页
    5.2 算法参数设置第98-99页
    5.3 模型输出第99-118页
        5.3.1 模型优化方案第99-102页
        5.3.2 系统性能分析第102-108页
        5.3.3 技术组合选择特征第108-117页
        5.3.4 系统结构演变规律第117-118页
    5.4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6章 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优化方案的鲁棒性分析第120-133页
    6.1 模型优化方案的多属性评估第120-126页
        6.1.1 属性指标的量化第120-124页
        6.1.2 多属性评估和决策第124-126页
    6.2 模型优化方案的不确定性分析第126-127页
    6.3 模型优化方案的鲁棒性特征识别第127-131页
        6.3.1 对模型目标函数的鲁棒性特征识别第127-130页
        6.3.2 对模型约束的鲁棒性特征识别第130-131页
    6.4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133-135页
    7.1 结论第133-134页
    7.2 建议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7页
致谢第147-14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环芳烃对生物滞留系统的影响及微生物的生态效应研究
下一篇:美国“多边核力量”计划起源与法国的应对(1960-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