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地下线振动预测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经验预测模型 | 第13-14页 |
1.2.2 解析预测模型 | 第14-15页 |
1.2.3 数值预测模型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城市地铁地下段振动特点 | 第20-35页 |
2.1 地铁振动的产生及危害 | 第20-22页 |
2.1.1 地铁振动的产生 | 第20-21页 |
2.1.2 地铁振动的危害 | 第21-22页 |
2.2 地铁振动的特性与传播规律 | 第22-24页 |
2.2.1 地铁振动的随机性 | 第22-23页 |
2.2.2 地铁振动的振源较强 | 第23页 |
2.2.3 土壤中振动波的传播 | 第23-24页 |
2.2.4 土壤中振动波的衰减 | 第24页 |
2.3 地铁振动的影响因素 | 第24-27页 |
2.3.1 地铁车辆影响 | 第24-25页 |
2.3.2 轨道系统影响 | 第25页 |
2.3.3 隧道结构影响 | 第25-26页 |
2.3.4 地质因素影响 | 第26页 |
2.3.5 主要影响因素汇总 | 第26-27页 |
2.4 地铁振动控制措施 | 第27-34页 |
2.4.1 规划控制措施 | 第27页 |
2.4.2 车辆振动控制措施 | 第27-28页 |
2.4.3 轨道系统振动控制措施 | 第28-33页 |
2.4.4 隧道结构振动控制措施 | 第33页 |
2.4.5 受保护建筑振动控制措施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环境振动的评价标准 | 第35-42页 |
3.1 振动的基本参量 | 第35-36页 |
3.1.1 振动频率 | 第35页 |
3.1.2 振幅 | 第35页 |
3.1.3 振动方向 | 第35页 |
3.1.4 暴露时间 | 第35-36页 |
3.2 振动的评价指标 | 第36-37页 |
3.2.1 振动频谱 | 第36页 |
3.2.2 振级 | 第36-37页 |
3.2.3 振动的1/3倍频程 | 第37页 |
3.3 环境振动相关标准 | 第37-41页 |
3.3.1 国外环境振动标准 | 第38-40页 |
3.3.2 国内环境振动标准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成都地铁2号线环境振动预测 | 第42-50页 |
4.1 成都地铁2号线简介 | 第42-43页 |
4.1.1 成都地铁2号线概况 | 第42-43页 |
4.1.2 成都地铁2号线工程地质 | 第43页 |
4.2 振动预测方法 | 第43-46页 |
4.2.1 预测计算公式 | 第43-44页 |
4.2.2 修正项 | 第44-46页 |
4.3 振动预测内容 | 第46页 |
4.4 振动预测参数 | 第46-49页 |
4.4.1 预测技术条件 | 第46-47页 |
4.4.2 振动源强及各项修正值的确定 | 第47-49页 |
4.5 振动预测结果 | 第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预测计算公式距离衰减修正 | 第50-64页 |
5.1 成都地铁2号线环境振动实测及特性分析 | 第50-57页 |
5.1.1 振动测试方案 | 第50-53页 |
5.1.2 振动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3-57页 |
5.2 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5.2.1 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 | 第57-58页 |
5.2.2 预测计算公式的不足 | 第58-59页 |
5.3 距离衰减修正参数a、b值的求取 | 第59-62页 |
5.3.1 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 | 第59-61页 |
5.3.2 修正结果的验证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