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 公共政策评估模式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环境政策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1. 创新点 | 第16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一、公共政策评估相关理论 | 第17-24页 |
(一) 公共政策评估概念 | 第17-18页 |
1. 公共政策评估的界定 | 第17页 |
2. 公共政策评估的分类 | 第17-18页 |
(二) 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 第18-19页 |
1. 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确定 | 第18-19页 |
2. 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标准 | 第19页 |
(三) 公共政策评估模式 | 第19-24页 |
1. 政策评估模式选择依据 | 第19-20页 |
2. 政策评估的基本模式 | 第20-24页 |
二、北京清洁空气计划评估模式选择与设计 | 第24-28页 |
(一) 相关政策解读 | 第24-26页 |
1. 政策背景 | 第24页 |
2. 政策趋势 | 第24页 |
3. 政策目标 | 第24-25页 |
4. 主要措施 | 第25-26页 |
(二) 北京清洁空气计划评估模式的选择 | 第26-27页 |
1. 环境保护政策的特点 | 第26页 |
2. 评估模式的选择 | 第26-27页 |
(三) 北京清洁空气政策评估模式的设计 | 第27-28页 |
1. 评估模式设计思路 | 第27页 |
2. 评模模式图示 | 第27-28页 |
三、北京清洁空气计划政策评估的具体内容 | 第28-43页 |
(一) 项目验证:政策结果有效性评估 | 第28-38页 |
1. 目标达成评估 | 第28-29页 |
2. 成本-效益分析 | 第29-38页 |
(二) 情景分析:政策相关环境背景评估 | 第38-40页 |
1. 污染企业向北京周边转移,已形成二次污染 | 第39页 |
2. 区域联防应急只能作为空气治理的临时“止痛药” | 第39页 |
3. 北京的“大城市病”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第39-40页 |
(三) 社会论证:政策社会影响评估 | 第40-41页 |
1. 有效的空气治理措施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 第40页 |
2.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 第40-41页 |
3. 通过产业转移,带动相关地区的经济和工业发展 | 第41页 |
(四) 社会选择:政策价值塑造评估 | 第41-43页 |
1. 发挥公众在空气治理中的自觉性和监督作用 | 第42页 |
2. 促进公民守法意识提高 | 第42-43页 |
四、评估结果与建议 | 第43-47页 |
(一) 评估结果 | 第43-44页 |
1. 政策有效性 | 第43页 |
2. 政策相关环境 | 第43页 |
3. 政策社会影响 | 第43-44页 |
4. 政策价值塑造 | 第44页 |
(二) 建议 | 第44-47页 |
1. 制定更加精细化的政策目标和措施 | 第44-45页 |
2. 控制人口和城市规模 | 第45页 |
3. 将京津冀区域联防治理常态化 | 第45-46页 |
4. 实施行政调控与市场激励双重治理措施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参考书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