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相关基本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2.1 相关基本理论 | 第16-21页 |
2.1.1 合同能源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2.1.2 节能效益评价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1.3 管理熵理论 | 第20-21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30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7页 |
2.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27-30页 |
3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的运行和评价现状 | 第30-44页 |
3.1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项目改造情况及运行现状 | 第30-33页 |
3.2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的类型及特点 | 第33-37页 |
3.2.1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的类型 | 第34-35页 |
3.2.2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的特点 | 第35-37页 |
3.3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的风险 | 第37-39页 |
3.3.1 信用风险 | 第37-38页 |
3.3.2 金融风险 | 第38页 |
3.3.3 经营风险 | 第38页 |
3.3.4 施工风险 | 第38-39页 |
3.4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项目节能效益评价方法及存在问题 | 第39-42页 |
3.4.1 目前采用的节能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39-40页 |
3.4.2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项目节能量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3.4.3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项目节能效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第44-60页 |
4.1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评价的基本依据和要求 | 第44-45页 |
4.1.1 基本依据 | 第44页 |
4.1.2 具体要求 | 第44-45页 |
4.2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评价的范围 | 第45-46页 |
4.3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评价的熵模型 | 第46-48页 |
4.3.1 评价模型 | 第46-47页 |
4.3.2 评价步骤 | 第47-48页 |
4.4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第48-50页 |
4.5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0-53页 |
4.5.1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2页 |
4.5.2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评价具体指标体系 | 第52-53页 |
4.6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53-54页 |
4.6.1 确定影响因素集 | 第53页 |
4.6.2 确定评判对象的评语集 | 第53-54页 |
4.6.3 确定评价指标值 | 第54页 |
4.7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的设置 | 第54-5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5 XX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的具体评价 | 第60-72页 |
5.1 XX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简介 | 第60-61页 |
5.2 影响节能效益指标评价值的获取 | 第61-63页 |
5.3 影响节能效益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3-65页 |
5.3.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 | 第63页 |
5.3.2 构建各层次指标判断矩阵 | 第63-64页 |
5.3.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第64-65页 |
5.3.4 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值 | 第65页 |
5.4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熵值计算 | 第65-68页 |
5.4.1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二级指标熵值计算 | 第66-67页 |
5.4.2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一级指标熵值计算 | 第67页 |
5.4.3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评价总熵值计算 | 第67-68页 |
5.5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评价指标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5.6 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实现的对策建议 | 第69-70页 |
5.6.1 进一步开拓供热市场,提高余热回收量 | 第69页 |
5.6.2 采取更多的技术措施,降低SO_2排放量 | 第69-70页 |
5.6.3 运用节能评价的结论,为结算提供依据 | 第70页 |
5.6.4 多个部门需协调合作,确保数据准确性 | 第7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6页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72-73页 |
6.1.1 管理熵理论适用于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的评价 | 第72页 |
6.1.2 构建了火电厂乏汽余热利用合同能源项目节能评价指标体系 | 第72页 |
6.1.3 构建的评价模型通过具体的合同能源案例进行验证基本可行 | 第72-73页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73-76页 |
6.2.1 评价对象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 | 第73页 |
6.2.2 指标体系仍需在应用中逐步改进 | 第73页 |
6.2.3 评价的标准和结果利用有待检验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