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纪汗井田中侏罗统延安组层序地层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21-30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21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27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29-30页 |
2 研究区地质条件概况 | 第30-43页 |
2.1 位置交通及矿井概况 | 第30-31页 |
2.2 地层 | 第31-39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39-43页 |
3 延安组沉积相及特征 | 第43-55页 |
3.1 河流相 | 第43-49页 |
3.2 湖泊相 | 第49-51页 |
3.3 三角洲相 | 第51-53页 |
3.4 小结 | 第53-55页 |
4 中侏罗统延安组层序地层特征 | 第55-67页 |
4.1 层序界面及特征 | 第55-56页 |
4.2 层序地层特征 | 第56-58页 |
4.3 区域层序地层格架 | 第58页 |
4.4 层序地层演化及控制因素 | 第58-66页 |
4.5 小结 | 第66-67页 |
5 层序格架内的古地理演化 | 第67-114页 |
5.1 概述 | 第67页 |
5.2 SQ_1古地理特征 | 第67-76页 |
5.3 SQ_2古地理特征 | 第76-85页 |
5.4 SQ_3古地理特征 | 第85-92页 |
5.5 SQ_4古地理特征 | 第92-101页 |
5.6 SQ_5古地理分析 | 第101-107页 |
5.7 SQ_6古地理特征 | 第107-113页 |
5.8 古地理演化与沉积模式 | 第113页 |
5.9 小结 | 第113-114页 |
6 层序格架内聚煤规律分析 | 第114-126页 |
6.1 煤层煤厚特征 | 第114-117页 |
6.2 主要煤岩特征 | 第117-121页 |
6.3 聚煤环境类型 | 第121-122页 |
6.4 富煤与体系域关系 | 第122-124页 |
6.5 小结 | 第124-126页 |
7 结论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
作者简历 | 第131-13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