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7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7-9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第一章 泽维尔·多兰的创作历程 | 第10-14页 |
一、戛纳电影节中走出的天才导演 | 第10-11页 |
(一) 作者电影对艺术的坚守 | 第10页 |
(二) 横空出世的电影作者 | 第10-11页 |
二、从童星到新锐作者 | 第11-14页 |
(一) 一鸣惊人:《我杀了我妈妈》 | 第11页 |
(二) 锐不可当:从《幻想之爱》到《汤姆的农场旅行》 | 第11-12页 |
(三) 屏息凝神:《妈咪》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泽维尔·多兰电影题材论 | 第14-24页 |
一、聚焦青少年成长 | 第14-15页 |
二、对母亲形象的执着 | 第15-19页 |
(一) 极端的母子关系:从《我杀了我妈妈》到《妈咪》 | 第15-18页 |
(二) 《汤姆的农场旅行》中对母亲的救赎 | 第18-19页 |
三、对社会边缘人士的关注 | 第19-22页 |
(一) 围绕同性恋形象展开叙事 | 第20页 |
(二) 《双面劳伦斯》中的性别认知障碍 | 第20-21页 |
(三) 《妈咪》中狂躁症与失语症患者的依偎 | 第21-22页 |
四、泽维尔·多兰电影的基本“母题” | 第22-24页 |
(一) 不可能之爱 | 第22-23页 |
(二) 追逐的情感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泽维尔·多兰电影风格论 | 第24-32页 |
一、泽维尔·多兰电影风格的形成 | 第24-25页 |
(一)对法国新浪潮导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 | 第24页 |
(二) 从糅杂的影像风格到自身美学系统的构建 | 第24-25页 |
二、泽维尔·多兰电影的镜语特征 | 第25-32页 |
(一) 反复的特写与慢镜头 | 第25-27页 |
(二)明艳的色彩与构图 | 第27-29页 |
(三) 自由的音乐 | 第29-30页 |
(四) 密闭的矛盾空间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泽维尔·多兰的银幕情感表达 | 第32-37页 |
一、密集狂躁的轰炸式台词宣泄 | 第32-33页 |
二、幻想与弑母的情感纠缠 | 第33-35页 |
三、同志情感的执着表达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