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竹笋概述 | 第13-15页 |
1.1.1 我国竹类资源概述 | 第13页 |
1.1.2 竹笋与大叶麻竹笋概述 | 第13页 |
1.1.3 竹笋营养成分和其他活性成分 | 第13-15页 |
1.2 活性多糖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2.1 活性多糖概述 | 第15-16页 |
1.2.2 活性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3 活性多糖除杂工艺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4 活性多糖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5 活性多糖结构鉴定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竹笋多糖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1 竹笋多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2 竹笋多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第2章 大叶麻竹笋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23-43页 |
2.1 引言 | 第23-2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2.1.4 试验方法 | 第24-28页 |
2.1.5 大叶麻竹笋粗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2.1.6 试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 第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1页 |
2.3.1 水提醇沉法提取大叶麻竹笋多糖的试验结果 | 第29-32页 |
2.3.2 超声辅助提取大叶麻竹笋多糖的试验结果 | 第32-38页 |
2.3.3 酶法辅助水提醇沉法提取大叶麻竹笋多糖的实验结果 | 第38-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大叶麻竹笋多糖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43-57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43-44页 |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3.2.4 试验方法 | 第44-46页 |
3.2.5 分析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3.2.6 试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 第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3.3.1 大叶麻竹笋粗多糖脱蛋白方法的研究 | 第47-50页 |
3.3.2 大叶麻竹笋多糖DEAE-Cellulose52阴离子交换柱色谱分级 | 第50-51页 |
3.3.3 大叶麻竹笋多糖Sephadex-5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分级纯化 | 第51-53页 |
3.3.4 大叶麻竹笋多糖纯度鉴定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4章 大叶麻竹笋多糖结构的鉴定 | 第57-77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7-63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57-58页 |
4.2.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8-59页 |
4.2.4 实验方法 | 第59-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6页 |
4.3.1 大叶麻竹笋多糖理化性质的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4.3.2 凝胶过滤法测定大叶麻竹笋多糖相对分子量 | 第64页 |
4.3.3 大叶麻竹笋多糖糖肽键联接方式分析 | 第64-68页 |
4.3.4 大叶麻竹笋多糖三股螺旋结构分析(刚果红实验) | 第68-69页 |
4.3.5 大叶麻竹笋多糖单糖组分分析 | 第69-71页 |
4.3.6 大叶麻竹笋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 第71页 |
4.3.7 大叶麻竹笋多糖核磁共振分析 | 第71-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78页 |
5.1.1 大叶麻竹笋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77页 |
5.1.2 大叶麻竹笋多糖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77页 |
5.1.3 大叶麻竹笋多糖的结构鉴定 | 第77-78页 |
5.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