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1-18页 |
(一)国外研究述评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述评 | 第13-18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税收与税源背离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36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一、税收、税源、税收与税源的背离 | 第20-21页 |
二、税收征管权、收入归属权与税基归属权 | 第21-22页 |
三、“法人制”与“机构制” | 第22页 |
四、跨地区经营企业与汇总纳税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财政分权、税收分配、税收竞争理论 | 第23-28页 |
一、公共产品理论与财政分权 | 第23-25页 |
二、财税收入纵向分配理论 | 第25-26页 |
三、财税收入横向分配理论 | 第26-27页 |
四、税收竞争理论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沿革 | 第28-36页 |
一、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所得税的前身(1949-1978) | 第28-30页 |
二、企业所得税初具雏形(1978-1993) | 第30-32页 |
三、企业所得税分税制正式确立(1998-2008) | 第32-34页 |
四、内外资所得税统一和跨地区经营企业税收分配制度正式确立(2008至今) | 第34-35页 |
五、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章 昆明市企业所得税与税源背离的实证分析 | 第36-56页 |
第一节 昆明市企业所得税与税源的纵向背离 | 第36-41页 |
一、预算级次安排实现的税收集中 | 第36-40页 |
二、点名中央固定收入企业的税收集中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昆明市企业所得税与税源的横向背离 | 第41-56页 |
一、不同组织结构企业所得税贡献率对比 | 第41-44页 |
二、企业所得税法人制与增值税机构制下的就地税收贡献(税负)对比 | 第44-47页 |
三、新老办法下分支机构年度汇算税款分配情况对比 | 第47-48页 |
四、特殊行业的企业所得税与税源背离 | 第48-51页 |
五、省内跨州市分配办法与跨省分配办法对比 | 第51-56页 |
第三章 企业所得税与税源背离的成因及影响 | 第56-66页 |
第一节 法人所得税制下企业所得税与税源背离的成因 | 第56-63页 |
一、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导致的税收与税源背离 | 第56-57页 |
二、分税制内在缺陷导致的税收与税源背离 | 第57页 |
三、现行跨地区分配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 第57-60页 |
四、税收收入归属权与税收征收管辖权的高度重合 | 第60-61页 |
五、地区税收竞争所导致的税收转移 | 第61-62页 |
六、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不能替代一致性原则 | 第62-63页 |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与税源背离的影响 | 第63-66页 |
一、制约地方性公共产品的供给 | 第63页 |
二、延缓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 第63-64页 |
三、加大区域间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 | 第64页 |
四、加剧地方政府间不正当税收竞争 | 第64-65页 |
五、违背税收中性,扭曲企业经营行为 | 第65页 |
六、增加税收征管与遵从成本 | 第65-66页 |
第四章 缩小企业所得税收入与税源背离的国际经验 | 第66-75页 |
第一节 国外缩小企业所得税收入与税源背离的主要做法 | 第66-72页 |
一、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划分 | 第66-67页 |
二、跨地区税收分配的主要做法 | 第67-68页 |
三、公式分配法的具体适用 | 第68-70页 |
四、地区间税收合作与协调机制 | 第70-71页 |
五、财政支付平衡制度 | 第71-72页 |
第二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72-75页 |
一、税收分配制度并不是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源 | 第72页 |
二、有必要以法律形式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财权和事权 | 第72-73页 |
三、税收分配应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第73页 |
四、有必要构建区域间税收协调机制 | 第73-74页 |
五、税收征收管辖权与收入归属权相分离 | 第74页 |
六、完善的财政支付与平衡制度不可或缺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缩小我国企业所得税收入与税源背离的对策建议 | 第75-83页 |
第一节 完善跨地区汇总纳税办法 | 第75-78页 |
一、特殊分配办法与一般分配办法相结合 | 第75-76页 |
二、扩大公式分配法的适用范围 | 第76页 |
三、分配因素.径、计价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 | 第76-77页 |
四、职工薪酬与人数共同进入分配因素 | 第77-78页 |
五、控制和缩小中央固定收入企业的范围 | 第78页 |
第二节 完善相关财税配套机制 | 第78-83页 |
一、合理划分地方政府的事权及财权 | 第78-79页 |
二、征收管理权与收入归属权分离 | 第79-80页 |
三、构建跨地区税收分配对话和协调机制 | 第80-81页 |
四、完善配套财政转移支付 | 第81-83页 |
结束语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