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序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作为现象的“现象电影” | 第11-23页 |
第一节 “现象电影”的由来和界定 | 第11-15页 |
第二节 芜杂丛生——“现象电影”呈现的形态 | 第15-23页 |
1. 青春怀旧、励志和“时尚都市爱情”的“井喷”现象 | 第15-16页 |
2. 走高文化背景下电影“言传说教”的消匿与“官能体验”的突起 | 第16-18页 |
3. 口碑与票房的“倒钩悖反” | 第18-19页 |
4. “大片”走低与“中小成本”电影的勃兴 | 第19-23页 |
第二章 “现象电影”电影文化的独特景观与文化阐释 | 第23-43页 |
第一节 怀旧、悬浮、直面——“现象电影”的叙事面孔 | 第23-30页 |
1. 回望“青春”的“后现代性”叙事立场——《匆匆那年》、《同桌的你》 | 第23-25页 |
2. 悬浮于传统与后现代之间“无法彻底的怀旧”——《致青春》 | 第25-27页 |
3. 直面“物质现代性主场”的张扬叙事——《小时代》(1、2、3) | 第27-28页 |
4. 别样的“大众”叙事:大众娱乐消费语境下的都市乌托邦——《杜拉拉升职记》、《一夜惊喜》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小时代”、“新都市”、‘青春怀旧”:“现象电影”的多样影像 | 第30-35页 |
1. 凝视大时代背景下的“小时代”影像 | 第30-32页 |
2. 走向“怀旧”的青春镜像 | 第32-33页 |
3. 走进“新都市”的都市想象 | 第33-35页 |
第三节 “现象电影”的电影文化阐释 | 第35-43页 |
1. 创作观念变奏:自我体验与记忆的戏说、娱乐“大行其道”与拒绝”言传说教” | 第35-37页 |
2. 世俗情怀表达与现实主义的回归 | 第37-40页 |
3. 文化定位与价值立场的尴尬 | 第40-41页 |
4. “圆梦”与“享受”:现代走向和想象的表征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多元交响:现象电影文化的形成的语境 | 第43-53页 |
第一节 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 | 第43-46页 |
1. 电影观众的分化与年轻化 | 第43-44页 |
2. “各异奇趣”——代际划终结后的电影创作 | 第44-46页 |
第二节 渐行渐隐的精英文化和“长袖起舞”的大众文化 | 第46-49页 |
1. 处处皆“文化”: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化泛审美性 | 第46-47页 |
2. 暧昧与尴尬:“大众文化”向“中心”的挺进 | 第47-49页 |
第三节 “众声喧哗”与“另辟蹊径”—新媒体语境下的现状和策略 | 第49-53页 |
1. 强势输入与主动迎合:新媒体语境下的消费者与创作者身份的转变 | 第49-50页 |
2. 新媒体对“现象电影”的变革式助推 | 第50-53页 |
第四章 走向多元共生的中国电影 | 第53-59页 |
第一节 新动向:更多“现象”的茁生 | 第53-54页 |
第二节 面对现象“叠出”的电影策略 | 第54-59页 |
1. 制作方式:“商业大片”与“中小成本”并存 | 第54-55页 |
2. 电影精神:诉诸不同群体的消费欲求 | 第55-56页 |
3. 电影文化批评和价值体系的再建构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