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3-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污染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4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效率相关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图及创新点与不足第17-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3 技术路线图第18页
        1.3.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18-21页
2 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理论概述第21-25页
    2.1 理论基础第21-22页
        2.1.1 生态效率理论第21页
        2.1.2 生态效率指标概述第21-22页
    2.2 相关理论第22-25页
        2.2.1 循环经济理论第22-23页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第23页
        2.2.3 系统生态学理论第23-25页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构建第25-39页
    3.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概况第25-28页
        3.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况第25页
        3.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基本概况第25-26页
        3.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现状第26-27页
        3.1.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问题第27-28页
    3.2 生态效率指标构建的原则及意义第28-29页
        3.2.1 生态效率指标构建原则第28-29页
        3.2.2 生态效率指标构建的意义第29页
    3.3 美国、德国等国家生态效率指标设计第29-34页
        3.3.1 美国铝业生态效率指标设计第29-33页
        3.3.2 德国环境经济账户生态效率指标设计第33-34页
    3.4 我国生态效率指标设计第34-36页
    3.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效率内涵的界定第36-37页
    3.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开发生态效率指标设计第37-39页
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的选择第39-45页
    4.1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分析第39-44页
        4.1.1 能值分析法第39页
        4.1.2 物质流分析法第39-40页
        4.1.3 层次分析法第40-41页
        4.1.4 生态足迹法第41页
        4.1.5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第41-44页
    4.2 五种评价方法比较与小结第44-45页
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效率的评价第45-59页
    5.1 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第45页
    5.2 评价结果分析第45-55页
        5.2.1 整体分析第45-50页
        5.2.2 评价结果优化与投入冗余分析第50-55页
    5.3 提出对策及建议第55-59页
        5.3.1 合理布局矿业生产结构和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第55-56页
        5.3.2 发展绿色矿业经济第56页
        5.3.3 加大对“三废”排放的处理力度第56页
        5.3.4 完善采矿业环境法规,强化监督管理机制第56-57页
        5.3.5 加强矿产、地质勘查以及矿业领域的对外开放第57页
        5.3.6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第57-59页
6 结论第59-61页
    6.1 主要结论第59页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第59-61页
致谢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附录第67-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ndroid平台的财产隔离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红肉苹果酚类代谢及其对逆境的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