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桩基础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桩基的起源与发展 | 第12-13页 |
1.2.2 目前桩基础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桩基础适用范围及变形机理 | 第21-31页 |
2.1 桩基础的适用范围及施工 | 第21-24页 |
2.1.1 桩基的适用范围 | 第21-22页 |
2.1.2 桩基的施工工艺 | 第22-24页 |
2.2 桩基沉降机理分析 | 第24-30页 |
2.2.1 单桩沉降的机理分析 | 第24-26页 |
2.2.2 群桩沉降的机理分析 | 第26-29页 |
2.2.3 桩基沉降量计算指标及允许值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单桩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 第31-45页 |
3.1 Midas/GTS软件简介 | 第31-33页 |
3.2 单桩基础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3-38页 |
3.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33页 |
3.2.2 地基土本构模型的确定 | 第33-36页 |
3.2.3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6-38页 |
3.3 有限元模型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3.3.1 单桩基础沉降研究 | 第38-39页 |
3.3.2 单桩基础轴力研究 | 第39-40页 |
3.3.3 单桩基础桩端研究 | 第40-41页 |
3.4 模型经验参数法验证 | 第41-42页 |
3.5 小结 | 第42-45页 |
第四章 群桩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 第45-53页 |
4.1 群桩基础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5-47页 |
4.1.1 模型基本假定 | 第46页 |
4.1.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6-47页 |
4.2 群桩有限元模型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4.2.1 群桩沉降分析 | 第47-49页 |
4.2.2 基桩轴力分析 | 第49-50页 |
4.2.3 群桩桩端分析 | 第50-51页 |
4.3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群桩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53-75页 |
5.1 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53页 |
5.2 桩间距对群桩承载能力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3-64页 |
5.2.1 不同桩间距群桩模型 | 第53页 |
5.2.2 群桩基础沉降分析 | 第53-57页 |
5.2.3 群桩基础桩身轴力分析 | 第57-60页 |
5.2.4 群桩基础桩端分析 | 第60-64页 |
5.3 桩长对群桩承载能力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64-72页 |
5.3.1 不同桩长群桩模型建立 | 第64-65页 |
5.3.2 群桩基础沉降分析 | 第65-68页 |
5.3.3 群桩基础桩身轴力分析 | 第68-70页 |
5.3.4 群桩基础桩端阻分析 | 第70-72页 |
5.4 小结 | 第72-75页 |
第六章 单桩与群桩承载能力关联性研究 | 第75-83页 |
6.1 桩间距不同的单桩与群桩关联性研究 | 第75-78页 |
6.1.1 桩间距对单群桩关联性影响研究 | 第75-76页 |
6.1.2 桩间距影响下单群桩基础的关联性公式建立 | 第76-78页 |
6.2 桩长不同的单桩与群桩关联性研究 | 第78-80页 |
6.2.1 桩长对单群桩关联性影响研究 | 第78-79页 |
6.2.2 桩长影响下单-群桩基础的关联性公式建立 | 第79-80页 |
6.3 小结 | 第80-8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7.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