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注释表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1.1.1 数字通信系统的结构 | 第15-16页 |
1.1.2 信道编码技术的发展 | 第16-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1 LDPC码构造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2 循环差族在LDPC码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第2章 LDPC码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24-46页 |
2.1 线性分组码概述 | 第24-26页 |
2.1.1 线性分组码的定义 | 第24-25页 |
2.1.2 生成矩阵与校验矩阵 | 第25-26页 |
2.2 LDPC码概述 | 第26-33页 |
2.2.1 LDPC码的矩阵表示 | 第26-27页 |
2.2.2 LDPC码的Tanner图表示 | 第27-28页 |
2.2.3 规则LDPC码与非规则LDPC码 | 第28-30页 |
2.2.4 随机LDPC码与QC-LDPC码 | 第30-31页 |
2.2.5 Type-I QC-LDPC码与Type-II QC-LDPC码 | 第31-33页 |
2.3 LDPC码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2.3.1 最小距离 | 第33-35页 |
2.3.2 环长 | 第35页 |
2.4 LDPC码的构造方法 | 第35-40页 |
2.4.1 LDPC码的随机构造方法 | 第36-38页 |
2.4.2 LDPC码的结构化构造方法 | 第38-40页 |
2.5 LDPC码的编码算法 | 第40-43页 |
2.5.1 基于生成矩阵的编码算法 | 第41页 |
2.5.2 基于校验矩阵的编码算法 | 第41-43页 |
2.6 LDPC码的译码算法 | 第43-45页 |
2.6.1 比特翻转算法 | 第43-44页 |
2.6.2 置信度传播算法 | 第44-4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基于循环差族的Type-I QC-LDPC码 | 第46-59页 |
3.1 循环差族 | 第46-50页 |
3.1.1 循环差族的定义 | 第46-47页 |
3.1.2 循环差族的构造 | 第47-50页 |
3.2 Type-I QC-LDPC码 | 第50-51页 |
3.2.1 码的结构 | 第50-51页 |
3.2.2 环长定理 | 第51页 |
3.3 基于循环差族的Type-I QC- LDPC码的构造方法 | 第51-58页 |
3.3.1 校验矩阵的构造方法 | 第52-53页 |
3.3.2 围长分析 | 第53-55页 |
3.3.3 仿真及性能分析 | 第55-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基于完备循环差集的Type-II QC-LDPC码 | 第59-78页 |
4.1 完备循环差集 | 第59-63页 |
4.1.1 完备循环差集的定义 | 第59-60页 |
4.1.2 完备循环差集的构造 | 第60-63页 |
4.2 Type-II QC-LDPC码 | 第63-65页 |
4.2.1 码的结构 | 第63-64页 |
4.2.2 环长定理 | 第64-65页 |
4.3 基于完备循环差集的大围长Type-II QC-LDPC码的构造方法 | 第65-70页 |
4.3.1 校验矩阵的构造方法 | 第65-66页 |
4.3.2 围长分析 | 第66-68页 |
4.3.3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68-70页 |
4.4 基于完备循环差集的可快速编码的Type-II QC-LDPC码的构造方法 | 第70-77页 |
4.4.1 校验矩阵的构造方法 | 第71-72页 |
4.4.2 快速编码算法 | 第72-74页 |
4.4.3 编码复杂度分析 | 第74页 |
4.4.4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74-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78-81页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78-80页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A 部分循环差族基区组 | 第87-88页 |
附录B 部分完备循环差集基区组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