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9页 |
1.1 植物工厂发展历程 | 第13-17页 |
1.2 植物工厂环境构造技术 | 第17-19页 |
1.2.1 立体栽培技术 | 第17页 |
1.2.2 物理农业技术 | 第17-18页 |
1.2.3 信息传感技术 | 第18-19页 |
1.2.4 计算机植物专家系统技术 | 第19页 |
1.3 工厂化植物栽培技术 | 第19-26页 |
1.3.1 雾培 | 第21-22页 |
1.3.2 水培 | 第22页 |
1.3.3 基质培 | 第22-23页 |
1.3.4 植物组织培养 | 第23-26页 |
1.4 植物工厂中出现的问题 | 第26-30页 |
1.5 植物工厂中所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 | 第30-36页 |
1.6 植物工厂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 第36-39页 |
1.7 本研究的提出及意义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第二章 秤锤树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初步研究 | 第49-66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51-5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2.2.1 不同取材时间对污染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2.2.2 不同灭菌时间的处理对秤锤树外植体表面消毒和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53-55页 |
2.2.3 测量不同灭菌时间诱导的愈伤组织的生理指标 | 第55-57页 |
2.2.4 钠盐处理愈伤组织后愈伤组织中的生理指标 | 第57-59页 |
2.3 讨论 | 第59-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第三章 杨树组培初探 | 第66-76页 |
引言 | 第66-67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67-7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67-70页 |
3.1.3 数据统计 | 第70-7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2页 |
3.2.1 不同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的情况 | 第71页 |
3.2.2 不同不定芽诱导培养基的诱导情况 | 第71-72页 |
3.2.3 不同生根培养基的诱导情况 | 第72页 |
3.3 讨论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第四章 不同插条特征及取材时间对香椿出芽和生长的影响 | 第76-101页 |
引言 | 第76-79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79-84页 |
4.1.1 实验设计 | 第79-80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80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80-82页 |
4.1.4 数据采集 | 第82-83页 |
4.1.5 统计分析 | 第83-8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2页 |
4.2.1 香椿年龄实验中各变量对插条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84-88页 |
4.2.2 香椿季节实验中各变量对插条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88-92页 |
4.3 讨论 | 第92-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5.1 结论 | 第101-102页 |
5.1.1 秤锤树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 | 第101页 |
5.1.2 杨树组培 | 第101-102页 |
5.1.3 香椿插条出芽和生长 | 第102页 |
5.2 展望 | 第102-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附录 | 第106-107页 |
附件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