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1.3.1 论文研究地域范围的界定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5-16页 |
1.4.1 乡村概念范围的界定 | 第15页 |
1.4.2 乡村住宅与乡土建筑 | 第15-16页 |
1.5 论文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泰州里下河地区乡村聚落、住宅空间形态的演变因素 | 第17-26页 |
2.1 泰州里下河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17-19页 |
2.1.1 地理区位及气候条件 | 第17-18页 |
2.1.2 水文环境的形成 | 第18页 |
2.1.3 人水地关系分析 | 第18-19页 |
2.2 泰州里下河地区社会人文环境 | 第19-26页 |
2.2.1 泰州里下河地区传统社会人文背景 | 第19-21页 |
2.2.2 里下河地区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 | 第21-26页 |
第3章 泰州里下河地区乡村聚落的结构、类型及其演变 | 第26-52页 |
3.1 泰州里下河地区乡村聚落结构分析 | 第26-39页 |
3.1.1 结构主义理论应用概述 | 第26-27页 |
3.1.1.1 结构主义及结构的相关概念 | 第26页 |
3.1.1.2 运用结构主义解析乡村聚落空间结构 | 第26-27页 |
3.1.2 泰州里下河地区乡村聚落要素与空间结构分析 | 第27-39页 |
3.1.2.1 聚落空间要素 | 第28-31页 |
3.1.2.2 逐级构成 | 第31-33页 |
3.1.2.3 并列构成 | 第33-34页 |
3.1.2.4 链接依附 | 第34页 |
3.1.2.5 整体聚落空间的群结构 | 第34-39页 |
3.2 泰州里下河地区乡村空间的类型及发展演变 | 第39-50页 |
3.2.1 建筑类型学概述 | 第39-41页 |
3.2.1.1 关于建筑类型学 | 第39页 |
3.2.1.2 建筑类型学的研究重点 | 第39-40页 |
3.2.1.3 建筑类型学的发展阶段 | 第40页 |
3.2.1.4 乡村聚落空间的类型学研究思路 | 第40-41页 |
3.2.2 泰州里下河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类型 | 第41-50页 |
3.2.2.1 原型 | 第41-45页 |
3.2.2.2 衍生型 | 第45-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泰州里下河地区乡村住宅形态的演变 | 第52-82页 |
4.1 泰州里下河地区传统民居基本形态特征 | 第52-53页 |
4.1.1 传统民居的空间构成特征 | 第52页 |
4.1.2 传统民居的外部形态特征 | 第52-53页 |
4.2 里下河地区乡村住宅现状调研 | 第53-55页 |
4.2.1 乡村住宅调研内容及方法 | 第53页 |
4.2.2 村落调研概况 | 第53-54页 |
4.2.3 调研成果及整理 | 第54-55页 |
4.3 泰州里下河地区乡村住宅的发展演变 | 第55-80页 |
4.3.1 乡村住宅的整体类型与形式演变分析 | 第55-63页 |
4.3.2 乡村住宅功能空间与居住行为的演变分析 | 第63-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泰州里下河地区乡村聚落、住宅发展展望 | 第82-87页 |
5.1 泰州里下河地区乡村聚落的发展展望 | 第82-84页 |
5.1.1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 第82-83页 |
5.1.2 优化乡村的空间形态 | 第83-84页 |
5.1.3 合理规划乡村道路交通 | 第84页 |
5.1.4 差异定位,提升村庄特色产业发展 | 第84页 |
5.2 泰州里下河地区乡村住宅的发展趋势 | 第84-87页 |
5.2.1 延续建筑的地域特色 | 第84-85页 |
5.2.2 引导改善乡村住宅功能空间的尺度和布局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乡村住宅调查平面户型图 | 第90-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