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准噶尔西北缘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综合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2-24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 火山岩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3-20页
        1.2.1 火山岩储层的勘探开发进展第13-14页
        1.2.2 火山岩岩性及岩相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4 火山岩储层裂缝研究第16-17页
        1.2.5 火山岩储层评价与预测第17-18页
        1.2.6 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第18页
        1.2.7 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第18-19页
        1.2.8 火山岩油气藏成藏研究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0-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2 技术路线第21页
    1.4 主要工作量第21-22页
    1.5 主要创新成果第22-24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特征第24-33页
    2.1 区域地质背景第24-25页
    2.2 中拐凸起构造特征第25-31页
        2.2.1 区域构造位置第25页
        2.2.2 地层特征第25-27页
        2.2.3 构造特征第27-31页
    2.3 构造演化历史第31-32页
    2.4 勘探现状第32-33页
第3章 火山岩岩性识别与岩相特征第33-62页
    3.1 火山岩地化特征及喷发环境第33-37页
        3.1.1 主量元素特征第33-34页
        3.1.2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第34-37页
        3.1.3 岩浆源区性质及喷发环境第37页
    3.2 火山岩岩性特征第37-41页
        3.2.1 火山熔岩第38-39页
        3.2.2 火山碎屑岩第39-40页
        3.2.3 侵入岩第40-41页
    3.3 火山岩岩性识别第41-52页
        3.3.1 地球物理测井法第41-44页
        3.3.2 遗传BP神经网络法第44-52页
    3.4 火山岩岩相特征第52-62页
        3.4.1 火山岩相模式及类型第52-55页
        3.4.2 单井相分析第55-60页
        3.4.3 剖面相分布第60页
        3.4.4 优势岩相分布第60-62页
第4章 火山岩储层裂缝特征与预测第62-105页
    4.1 裂缝发育特征第62-73页
        4.1.1 裂缝类型第62-67页
        4.1.2 裂缝发育特征第67-72页
        4.1.3 裂缝延伸方位第72-73页
    4.2 裂缝期次及形成机制第73-77页
        4.2.1 岩心裂缝特征反映裂缝期次第73页
        4.2.2 岩石声发射试验反映裂缝形成期次第73-74页
        4.2.3 裂缝充填物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裂缝期次第74-75页
        4.2.4 裂缝成因机制第75-77页
    4.3 裂缝测井识别与评价第77-82页
        4.3.1 裂缝测井响应特征第77-79页
        4.3.2 裂缝发育单井解释第79-81页
        4.3.3 裂缝发育连井对比第81-82页
    4.4 裂缝综合预测与评价第82-100页
        4.4.1 基于地质类比法的裂缝预测第82-85页
        4.4.2 基于岩石破裂程度理论的裂缝预测第85-90页
        4.4.3 基于地球物理技术的裂缝预测第90-96页
        4.4.4 裂缝综合预测与评价第96-100页
    4.5 裂缝有效性及有效裂缝发育区第100-105页
        4.5.1 裂缝有效性第100-103页
        4.5.2 有效裂缝发育区第103-105页
第5章 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因第105-129页
    5.1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第105-110页
        5.1.1 原生储集空间第105-106页
        5.1.2 次生储集空间第106-110页
    5.2 火山岩孔渗分析第110-112页
        5.2.1 储层物性特征第110页
        5.2.2 储层孔渗分析第110-112页
    5.3 火山岩孔隙结构第112-114页
    5.4 风化壳(古地貌)发育特征及展布第114-119页
    5.5 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因第119-129页
        5.5.1 成岩作用类型第120-124页
        5.5.2 成岩阶段划分第124-126页
        5.5.3 储层成因第126-129页
第6章 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与综合评价第129-146页
    6.1 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第129-139页
        6.1.1 岩性(岩相)第129-131页
        6.1.2 构造运动第131-133页
        6.1.3 风化淋滤作用(风化壳岩溶古地貌)第133-139页
        6.1.4 成岩作用第139页
    6.2 火山岩储层综合评价第139-146页
        6.2.1 火山岩储层综合评价标准第139-140页
        6.2.2 火山岩储层综合评价第140-146页
第7章 火山岩油气成藏规律及有利目标优选第146-156页
    7.1 火山岩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第146-151页
        7.1.1 烃源岩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第146-147页
        7.1.2 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第147-148页
        7.1.3 岩性岩相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第148-149页
        7.1.4 不整合面(风化淋滤)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第149页
        7.1.5 继承性古隆起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第149-150页
        7.1.6 盖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第150-151页
    7.2 火山岩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第151-153页
        7.2.1 火山岩成藏模式第151页
        7.2.2 火山岩油气富集规律第151-153页
    7.3 有利勘探目标区优选第153-156页
结论第156-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7页
致谢第167-1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68-169页
附图第169-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下扬子句容地区极浅层高密度数字采集技术研究
下一篇:彭水区块页岩气地震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