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 一、关于邻避冲突 | 第13-15页 |
| 二、关于社会稳定风险 | 第15-18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二、文章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9-21页 |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19-20页 |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8页 |
| 一、邻避设施与邻避冲突 | 第21-24页 |
| 二、社会风险与社会稳定风险 | 第24-28页 |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 一、风险社会理论 | 第28-29页 |
| 二、协商民主理论 | 第29页 |
| 三、善治理论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邻避冲突的社会稳定风险生成背景 | 第31-38页 |
|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中国步入高风险社会 | 第32-33页 |
| 一、压缩式的社会转型 | 第32页 |
| 二、中国步入高风险社会 | 第32-33页 |
| 第二节 “压缩式”现代化积累了多重风险 | 第33-38页 |
| 一、环境风险的“有组织不负责任” | 第33-35页 |
| 二、技术风险引发的“技术恐惧症” | 第35页 |
| 三、民众过度风险认知引发的“焦虑感” | 第35-36页 |
| 四、风险-信任因果循环下的地方政府信任危机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邻避冲突的社会稳定风险生成机理 | 第38-45页 |
| 第一节 风险的生产与积累:权力驱动下的设施建设和社会不公正感的加剧 | 第38-41页 |
| 一、风险生产:权力驱动的邻避设施建设 | 第38-40页 |
| 二、风险积累:弱势群体加剧的不公正感和相对剥夺感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风险的扩散:风险定义的争夺和焦虑促动型团结的达成 | 第41-43页 |
| 一、风险定义的争夺: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的断裂 | 第41-42页 |
| 二、焦虑促动型团结的达成 | 第42-43页 |
| 第三节 风险的突变与再生产:制度化表达梗阻与地方政府权威流失 | 第43-45页 |
| 一、风险突变:制度化表达渠道受阻与非理性集体行动的滋生 | 第43-44页 |
| 二、风险再生产:危机爆发下的社会失序与地方政府权威的流失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邻避冲突的社会稳定风险类型 | 第45-54页 |
| 第一节 决策型社会稳定风险 | 第45-48页 |
| 一、政府、专家垄断的决策过程导致官民互动微乎其微 | 第45-47页 |
| 二、地方政府私利引发决策价值“公共性”取向的偏离 | 第47-48页 |
| 三、“成本-收益”而不是“成本-风险”的决策方案评估标准 | 第48页 |
| 第二节 公正型社会稳定风险 | 第48-50页 |
| 一、选址程序缺乏公正性 | 第49页 |
| 二、选址结果缺乏公正性 | 第49-50页 |
| 第三节 利益诉求型社会稳定风险 | 第50-51页 |
| 一、相关利益群体间的利益失衡 | 第50-51页 |
| 二、受损群体的诉求缺乏及时回应 | 第51页 |
| 第四节 网络谣言型社会稳定风险 | 第51-52页 |
| 一、信息缺乏公开易滋生网络谣言 | 第51-52页 |
| 二、缺乏及时有效的辟谣和正确舆论引导 | 第52页 |
| 第五节 治理型社会稳定风险 | 第52-54页 |
| 一、现场危机控制的风险 | 第52-53页 |
| 二、治理结果的风险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邻避冲突的社会稳定风险治理策略 | 第54-60页 |
| 第一节 树立风险意识,尊重和保障民众利益 | 第54-56页 |
| 一、树立风险意识,尊重民众的环境权 | 第55页 |
| 二、补偿受影响民众的利益,积极消减风险 | 第55-56页 |
| 第二节 建立邻避问题协商制度,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 第56-58页 |
| 一、构建公民参与机制,实现决策程序公开 | 第57页 |
| 二、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公开透明 | 第57-58页 |
| 三、构建风险沟通机制,完善风险评估程序 | 第58页 |
| 第三节 强化服务理念,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 第58-60页 |
| 一、提高回应的效率性 | 第59页 |
| 二、重视回应的公正性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后记 | 第65-66页 |